試論述何謂“成心”。

試論述何謂“成心”。

成心觀念,是全篇《齊物論》的理論依據。成心,即機心,是計算計慮的心。《齊物論》義理的分析,主要在討論「成心」對存在生命的影響,因影響而導致生命的失落。剖析成心的結構,即可理解人生芒昧的根源。《齊物論》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取法於成心作為判斷的標準,那麼任何人都可以有他的判準,何必定要達到智者的境地,然後才作是非的判斷。就算是愚者,也可以有他的主見,也可以維護他自己的觀點。就是因為人人都用成心來判別是非,如果說在沒有成心偏見下而有是非對錯可說,那就好像說,今日去了越地但昨天已經到達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的事而偏偏要認為它存在,那麼即使具有神力的大禹,尚且無能為力,那麼我又能如何呢?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成心存在的關鍵觀念。成心和是非的關係,是經驗知識和理性知識的相互關係,亦涉及形上、價值等問題的知識。莊子認為有為的認知進路無助於了解價值判斷的根源,因為價值判斷是由主觀成心所生起,此心與客觀的自然生化無關。今日適越而昔至,這是違反了時間的向度性,於是構成了自我的否定。由此而顯出了成心與是非等價值判斷是一種互倚互持的關係。即是說,如果我們不肯定這裡面有成心的存在,卻去判定是非是客觀的實在,這是自相
矛盾的說法。道家的無為概念,認為現實世界已經是一俗情偏執的存在,人必需去除現實已有的種種情執,然後可以復歸於真實的至道。這是道家的一種人生觀。成心和是非,就好像兩條蘆葦草,互倚對方的時候,才能挺立起來,否則任何一根蘆葦倒下,另一根亦不能獨自挺立。故此,莊子說有成心就有是非,無成心則無是非,這是莊子平齊物論的立論基礎,如能掌握兩者的互倚互持關係,就能完全明白各種詭論式的演繹。

莊子認為,若要解決成心的問題,實踐的方法是泯是非和薄辯義。他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意思是說,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瞭解。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於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依賴的。雖然這樣,剛剛產生隨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隨即便會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又予以肯定;依託正確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託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一面。如果對事物的認知能夠全面確切,這樣的話,就不會被是非所蒙蔽。薄辯義的意思是,既然是非未定,那麼無論如何辯論也是不能决定勝負的。人做到了泯是非和薄辯義,這時他就能莫若以明,即剝落成心的偏執,不再用世智辯聰的知識分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回復本來無分別的境界而復觀於自然,那就是與天地萬物通而為一之逍遥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