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筆記1

四聖諦及聖者所悟的真理,依苦、集、滅道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聖,故名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四聖諦的法門是佛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所遻,以後為應根器不同,而又重複地說法三次,故亦稱為三轉法輪。
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怠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佛陀真接開示四聖諦的真相,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利根人一即悟。
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此是佛陀顧慮到有些根性稍鈍的人,初次聽法恐怕還不能直下承當,故重為警省勤修,中根人之便受奉行。
三、證轉:「此是苦,我己知。此是集,我己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此是佛陀為一般根性較鈍的眾生,一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諄諄地重為勉勵著他們,鈍根性的至此才能覺
悟。
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果者,名為聲聞。

我对四谛的初步理解

「四圣谛」是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四圣谛」的道理是很广大及深奥的,它涵盖了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后期)的根本教义,主要是说明染、净的双重因果:

(1)世间的染污(转起)因果:众生的三世生死轮转六道的苦谛(苦果)及集谛(苦因);
(2)出世间的清净(转出)因果:众生如何通过修行佛法(道谛—乐因),以解脱六道轮回的痛苦,而证入涅槃的圣境(灭谛—乐果)。

在《相应部·大品·12.谛相应·2.转法轮品·第1经》里:

(A) 佛陀为五比丘开示「四圣谛」前,先提示出家者要避免‘过度纵欲享受’与‘刻苦自我折磨’的两个极端行为。再进一步说明依「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而修行和体证中道行。「四圣谛」即:

(1)苦谛(苦圣谛):强调“五取蕴”即是苦果(身为苦本),续而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苦。

(2)集谛(苦集圣谛):此苦因是‘渴爱’--- a.欲爱(对欲望的渴爱,生在欲界)、b.有爱(对生命的渴爱,生在色界、无色界)、c.无有爱(对无生命的渴爱)导致了再有(来生的生命现象)。

(3)灭谛(苦灭圣谛):乐果即是涅槃,爲‘渴爱的熄灭’(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4)道谛(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解脱的乐因即是‘八支圣道’--- 从正见乃至正定等。

(B) 佛陀更对五比丘,作了三次的示转四谛法轮:

一、示轉:『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二、勸轉:『此苦圣谛,汝应遍知』、『此苦集圣谛,汝应断除』、『此苦灭圣谛,汝应作证』、『此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汝应作证』。

三、證轉:『此苦圣谛,我已遍知』、『此苦集圣谛,我已断除』、『此苦灭圣谛,我已作证』、『此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我已作证。』

(C) 最后,佛陀向五比丘宣说自己对‘四圣谛’的如实知见已完全清净,才证得无上正觉而解脱轮回生死苦:

「诸比库!正因为我对此‘四圣谛’如此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已完全清净,诸比库!然后我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宣称『已证正觉,于无上全自觉!』智与见于我(心中)生起:『我的解脱不动摇,此是最后生,现在已无后有。』」

由此可见,在上座部佛教中,‘四圣谛’是佛陀所重视的根本教义,如果行者对‘四圣谛’的如实知见,还未达到清净,就无法彻底的解脱轮回生死苦。

也谈四谛

四谛者,苦集灭道四法,真实不虚,了无错谬。转者,展转传受之义。轮是譬喻,如世车轮,能摧碾运载诸物,佛以此法说与众生,众生依之修习,即能破除烦恼惑业,是摧碾义。惑业既破,即能亲证不生不灭涅槃谛理,即运载义。由此义故,称为法轮。
  此三转四谛法轮,乃佛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为“五比丘 ” :憍陈如等人说此法门。彼等闻之,皆得阿罗汉果。于是世间才有了僧宝 。
  初示相转者,首先示其性相若何,佛陀直接开示四圣谛的真相。此是苦,逼迫性者,此之一字,即指所受之苦果而言。有此色身,即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由此诸苦,逼迫恼乱于身与心,令人一生不得自在;此是集,召感性者,此字即指见思二惑而言。此二惑,即是生死根本,名相甚多,不暇详说。约而言之,即见境所起之贪嗔痴,及不见境自起之贪嗔痴。集者,聚集义。由有此二种惑,即能聚集一切烦恼,召感一切苦报,生生死死,轮回苦海,永劫莫出;此是灭,可证性者,此字即指灭前苦集所得不生不灭之理体,由修戒定慧,故得断贪嗔痴之生死因。从此不受轮回生死之苦果,得证不生不灭之涅槃,故名为灭。灭者,无也。既无有生,亦无有灭,不生不灭,强名为灭;此是道,可修性者,此字即指戒定慧言。道者,能通义。谓依照戒定慧道而修,必能断贪嗔痴之生死因,不受三途六道轮回之生死果,亲得不生不灭自心本具之涅槃。此四种法,皆先示其果,后示其因。苦为集果,集为苦因。灭为道果,道为灭因。如此说者,令利根之人一闻即悟,知苦而断集,慕灭以修道。
二劝修转者,既知性相利害,若不真实修持,则不能得其利益。故劝之曰,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以欲离苦果,先断集因,欲证灭理,先修道品也。根性稍钝的人,初次听法恐怕还不能直下承当,故佛陀重为警省勤修,中根人闻之便信受奉行。
三作证转者,以佛出世以前,向无此义,今虽为说,或恐怀疑。于是引己所经历者以作证据,乃谓之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佛乃过来人,其言决定可依。一般根性较钝的众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谆谆勉励,钝根之人至此才能觉悟。

对四谛的理解

四圣谛是根本佛法的重要义理,四圣谛解释了众生为什么要欣解脱、欣涅槃。世间的我们都在追求终极的快乐与安稳,这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体会到人生的不圆满,不自在。并且印度的文化中本身就带有一种悲观色彩,所以,佛陀的应机施法把“苦”作为第一个圣谛,这也是当时大众们皆可接受的事实。

接着,佛陀解释了世间是苦的原因,让人们清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非糊里糊涂的埋头苦干。明确了世间集的因缘,就了解了世间灭的能可。因缘法的通于流转与还灭是佛法的重中之重。

灭谛是对缘起法还灭的见证,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灭谛的内涵深隐,是佛法中最值得探索的状态。相对于四圣谛来讲,灭谛是四圣谛中的究竟法,而其他三者是为了开显灭谛的方便。苦谛中对世间的消极认知并非佛法的终极目标,有些人深入世间的苦相,且对世间产生了强烈的排斥与抗拒心理,这并非佛法讲的“出离”,而是落入消极的“厌弃”情绪,被苦相的实有迷惑,这是不明智的。而在原始佛法时期,这种消极的气氛是潮流,是整个印度的大环境。另一方面,灭,并非是去除了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才能够达到的,这相当于离开了缘起去探求另外的空性,离开生死去找另外永恒的涅槃,坦白讲,这是外道的根本大病:自性见在作怪。不过从佛法流传的历史来看,部派佛教的发展就是在空有两边的发展,如有部人为有极微的心法与色法,大众部则向空发展。直到龙树菩萨,开始显发佛法的根本是非除去自性见不可的。如果我们好好观察,在如今的21世纪几乎都是那些热爱生活、心理健康活泼的人容易掌握到佛法的精髓,难道只有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佛法才如日中天么?如果真的如此,那地狱中应该佛法兴盛,我们如今的人间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心理科学与身体科学,这使得人们在生命中大大降低了苦的程度。难道,这样的世界中没有佛法了么?就没有灭谛的体证者了?灭,并非阻碍和断绝世间的相续相,而是从这永不间断的生灭长河中体会到没有一法实实在在可以得到,明白了这一点的人,他照样在这世间活着,该上班上班,该接孩子接孩子,他绝对不会自讨苦吃在那里想:“上班是苦啊,弄的我没时间修行啊,孩子老婆是我的业障啊,最好赶快脱离。”我们不知道这生生不息的另一面就是不断的灭去,哪怕看到的只是灭相都不会觉得苦不堪言,更别提是体会到灭的无生性。再者,如果我们没有生命,没有认知,没有体会,又何谈佛法的解决生死呢?没有生死,你去那里学习涅槃?我们活着的分分秒秒,没有一刻可以不见证缘起性空的,见法见的就是根境识的常性不可得,因为常性不可得,所以根尘触的当下就不再爱取有的轮回。如果离开了生命的此刻你能找到另外的灭苦之路,那你就永远没有机会体会苦的止息了。

道,是佛陀为我们现实的人世间制定的修行方式(八正道),内容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尊重于人类社会约定成俗的规范,其根本目的在于不侵犯伤害,从而得到安稳的身心状态。定,深入对心的把控,使心有力量发现真相。慧,体会见证缘起性空,不仅自己离苦,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他人离苦。世出世间智的通达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