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差异

佛陀时代,其讲经说法45年(或说49年)的时间里,一切以佛为师,僧团没有较大争执与分歧,称之“根本佛教”,此为一切佛法的根源。佛灭后,僧团因为戒律行持、教理教义、领袖地域等原因,逐步分立,最后形成了多个部派对立的局面,称之“部派佛教”。
而存在于上二者之间的过程,僧团没有实质的分裂。但在内部,已经有两派不同的思想了,称之“原始佛教 ”。
“原始佛教”时期,一派比较传统,认为应当严格遵循佛陀在世时的戒律,不能发生任何改变。这派以西方比丘为主。一派比较开放,认为戒律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做适宜的调整。这派以东方毗舍离比丘为主。
诱发两派冲突的最重要的戒律问题是:比丘可否手捉金银 。东方认为可以,西方认为不可以。
按照《摩诃僧祇律》的说法,经七百结集会议,东西方代表共同论定,达成了一致,僧伽仍然和合。这时候叫“原始佛教”。在此时代所集成的圣典,大概的说,有两部分:僧团历史上集结的第一部经:《四阿含》或“五部”;僧团历史上集结的第一部“律”。
后来很快,两派就分裂了。保守的西方系形成上座部,开放的东方系形成大众部。 “原始佛教”结束,开始了“部派佛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