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产生之原因

佛陀时代,其讲经说法45年(或说49年)的时间里,一切以佛为师,僧团没有较大争执与分歧,称之“根本佛教”,此为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所制的僧伽制度,原则上是“尊上座而重大众”的。有学、有德、有修证的长老上座,受到相当的尊敬;但在僧伽事务的处理,举行会议──羯磨时,人人地位平等,依大众的意见而决定。
佛陀圆寂后,“西方系”的佛教,渐形成上座权威,思想保守一些,对律制是“轻重等持”的。“东方系”多青年比丘,人数多而思想自由些,对律制是“重根本”的。后双方代表以“七百结集”的形式,达成短暂共识,获得了暂时的和平解决。但随着“东方比丘”佛教在发展中,与“西方比丘”们的意见,距离越来越大,终于与西方分立,成为二部。从“大众”与“上座”的名称而论,最初分化主要是戒律问题。后推定此段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前后。
至约公元前二七○年前后,如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都依法义的不同而分化得名。大众部初分出的一说部、说出世部、多闻部、说假部,也依法义得名。其中,也不乏以阿育王为典型的政治势力介入参与其中 。
约为公元前三世纪末到前二世纪:都依人名、地名、山名、寺名。如“大众系”分出的制多山部、东山部、西山部等;“说一切有系”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出四部:正量部、法上部、贤冑部、密林山部;“分别说部”分出四部:化地部、饮光部、法藏部、赤铜鍱部。这些部派,都是以人名、地名为部名的。“赤铜鍱”即锡兰岛(现今的斯里兰卡),赤铜鍱部即被称为南传的佛教。
约为公元前一世纪: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说转部”( 也名“说经部”),但这是说转,与公元三世纪后的经部不同。大众系又分出说“大空部”。这两部又以法义为名,已接近“大乘佛法”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