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倫理核心概念

倫理學,與一個人的性格有關,是人的個性、喜惡、價值觀和取捨抉擇等等。影響人自己的興亡及其身邊的事物造化(1)。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法句經》」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形不離形。《法句經》」

所以…
小心小心你的念頭,念頭會成為思想。小心小心你的思想,思想會成為說話。
小心小心你的說話,說話會成為行為。小心小心你的行為,行為會成為習慣。
小心小心你的習慣,習慣會成為性格。小心小心你的性格,性格會成為命運。

命運是生、死、富、貧,等等,一切遭遇。(2)
「一切眾生以業作他的皈依處……業分辨眾生的高等與低等。《中部》」過去的舊“業”,是現在的命運生、死、富、貧,等等,一切遭遇。現在的意、口、身等等新的言行造作成為新的“業”,影響未來的命運,生、死、富、貧,等等,一切遭遇。這樣永無休止的糾纏不清下去。「無始以來眾生皆在生死輪迴中,找不到開始……生命之始不可知,被無明覆蓋,相續沉浮……有情一劫中,積骨如須彌,大覺如是語。《如是語經》」,「……眼淚多如四大洋……輪迴無始終。《相應部》」,所以「若知道自己是可愛的,則不要讓自己與罪惡糾纏。」。
「令眾生墮惡道的是貪、嗔、癡等三種根源性煩惱。令眾生上升善道的根源是不貪、不嗔、不癡。《增支部》」,「業不存於身體某處,以心色為依,在成熟時自然表現出來,就如芒果。《那先比丘答彌蘭王》」,所以「無有造業者,亦無受果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清淨道論》」,「惡由已作,污染亦由己;由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浮不淨依己,他何能淨他?!《法句經》」。
最後「愛自己、希求偉大的人,應該要皈依諸佛的教誡,尊重正確的法。(AN. II. P.21)」,勤修戒定慧、行三皈五戒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捨),「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法句經》」,「洞悉世上萬事萬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衝動,平靜、無激情、無煩惱、無貪欲,我說這樣的人能超越生和老。《經集》」。
「我多生流轉輪迴,尋而未獲造屋者,生生相繼何其苦!如今已見造屋者,汝不再建造屋者……《法句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法句經》」。

註:
(1)Scott, Robert. Liddell, H. G., 編. An Intermediate Greek-English Lexicon: Founded Upon the Seventh Edition of Liddell and Scott's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England: Benediction Classics. 2010-11-09. ISBN 9781849025959 (英語).
(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