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南传上座部之七部论

根据南传佛教中玛欣德尊者讲述的《阿毗达摩讲要》一书,“阿毗达摩”的意思是超越之法、殊胜之法,但这并不 等于说“阿毗达摩”所讲的法比佛陀在经藏里所讲的法更超 越、更殊胜,而是说阿毗达摩是用严密、系统的方法来分析 和组织诸法。法还是法,只不过阿毗达摩对诸法进行归纳、 统合而已。

南方铜鍱部所传的七论是:
1.《法集论》( Dhammasangani 达磨僧伽)。
2.《分别论》( Vibhangappakarana 毗崩伽)。
3.《界论》( Dhatukatha 陀兜迦他)。
4.《人施设论》( Pugglapannatti 逼伽罗坋那)。
5.《双论》( Yamaka 耶磨迦)。
6.《发趣论》(Patthana 钵叉)。
7.《论事》( Katha -vatthu 迦他跋偷)。
以上的前六论,据说是佛说的,《论事》一书,相传是阿育王时代,目犍连子帝须依据佛说而造作的。

根据菩提比丘写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网络修订版2016.1,法师写下了七部论如下:-
论 藏 或 《 阿 毗 达 摩 论 》 里 有 七 部 论 :《 法 聚 论 》(Dhammasaṅgaṇī)、《分别论》(Vibhaṅga)、《界论》(Dhātukathā)、《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事论》
(Kathāvatthu)、 《双论》 (Yamaka)及《发趣论》 (Paṭṭhāna)。

七部论(菩提比丘写)
对七部《阿毗达摩论》的概述将有助于略知《阿毗达摩概要》所浓缩的圣典有多少。作为第一部的《法聚论》是整个阿毗达摩的根源。其名可译为「法之列举」,而此论的确是极其广泛地编排了诸究竟法。该论以列出论母为始,而此论母则是整个阿毗达摩的纲要。它的真正内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心之生起」占了整部论的一半,开显了论母里的第一种三法,即:善、不善与无记。这一组三法依道德的素质分析了一百廿一心,也极周全地逐一诠释与心相应的诸心所。第二章「色法」继续分析无记法,即列举及分别了各种不同的色法。名为「总结」的第三章极其精简地解释了所有阿毗达摩论母及经教论母里的术语。作为结论的最后一章「纲领」则更精简地解释阿毗达摩论母,但省略了经教论母。
《分别论》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有各自的论题;这些论题的次序是蕴、处、界、谛、根、缘起、念处、正勤、成就之法、觉支、八圣道分、禅那、无量、戒学、无碍解智、智之种类、小事及法之心。虽然并不是全部,这些章多数分为三个部份:经分别法、论分别法及将论母的分类法应用于所讨论的课题的问答。
整部《界论》是以问答的方式编排。它依蕴、处与界讨论一切法,以便确定它们是否被归纳于任何一种分类,以及是否与它们相应。
《人施设论》是论藏里唯一较为接近经教的方式而不像是论教的方式的论典。此论以大略地列举概念法的种类为始。此论正式地诠释了各种不同的人。它有十章:第一章解释归纳为一种的人;第二章解释成双的人;第三章解释三种一组的人等等。
接下来是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所着,属于辩论型的《事论》。他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两百一十八年之后,在阿育王朝代时所编,以便反驳非上座部佛教所持的异端邪说。诸注疏解释把它纳入圣典的原因为佛陀本身已预见那些异端邪见必定会在未来产生,所以早已列下了反驳邪说的要点,
而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只是依佛陀的原意把它们填入罢了。
《双论》的目的是解除诸术语(名相)含糊不清,以及诠释其正确用法。此论因其所采用之法而得其名,因为从始至终都是以列出成对的问题的方式讨论。举例而言,第一对的问题是如此:「是否一切的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的善因都是善法?」此论分为十章:因、蕴、处、界、谛、行、潜在倾向(随眠)、心、法与根。
《发趣论》应是论藏里最为重要的一部,所以在传统上把它称为《大论》(Mahāpakaraṇa)。对于这一部在所涉及的范围与内容方面皆既广且深的《发趣论》,在第六次圣典结集以缅文字体记录它的五大册共有两千五百页。
《发趣论》的目的是把二十四缘应用于阿毗达摩论母里所列出的一切法。此论的主体分为四大部份:依正面发趣、依反面发趣、依正反发趣、依反正发趣。它们每一部份又可再分为六个部份:三法发趣、二法发趣、二法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法发趣、二法二法发趣。在这二十四个部份里,都可以依可能性把二十四缘顺次地应用于一切法。
上座部的正统传承视此论为佛陀的一切知智的最佳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