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大学对佛教的贡献

参考:给予你智慧的地方——那烂陀兴衰
2012 年 12月 07日 13:38 新浪佛学

两间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在印度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就是:
1. 那烂陀大学
2. 超戒寺(后期演变成秘密大乘佛教的道场,之后在回军侵入后佛教在西元1203年,佛教在印度宣告灭亡)

印度佛教大学对佛教的贡献 –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位于菩提伽耶和王舍城的东北方,距离菩提伽耶不到两百里,离王舍城只有一二十里。这里是印度中世纪(6-9世纪间)佛教鼎盛时期实际的佛教中心,甚至取代了佛陀应化时诸大圣地的地位。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那烂陀”(Nālandā)是“施无厌”的意思。

该地的弘法因缘与佛的教化有关。《大唐西域记》曾经提到:那烂陀原本是一片美丽的芒果林,中央有水池,池中栖息着名为“那烂陀”的龙。它支配着雨水,此地也因此被称为“那烂陀村”。这里森林茂密、水池众多,自然环境优美,适合修习禅定和三昧,于是有五百位商人买下这块土地,供养给了佛陀。佛陀在这里结夏安居,讲经说法。最终商人们也都证得了圣果。

西藏僧人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那烂陀寺的起建因缘可追溯到阿育王时代:

那烂陀有舍利弗尊者塔,阿育王还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大佛堂。此后,有五百大乘阿阇梨商议,于舍利弗尊者所在地宣说大乘教法可以使大乘学人更加虔心信受。于是他们便在此修建了八座寺院,并将当时所得的大乘经典藏于其中。

孔雀王朝迦腻色迦王去世后,印度各地出现了很多大乘善知识。西印度有位罗叉湿婆王对大乘佛法颇有兴趣,希望能邀请当时著名的五百善知识来讲法,建立了五百座伽蓝供养他们。同时他还命人缮写了大量大乘经典奉于众比丘。这批经典后来被收藏于那烂陀寺。

当时,摩揭陀的婆罗门牟陀伽罗瞿民兄弟受到佛法感召而皈依,在那烂陀寺各供养了五百名大乘师。此后旃檀波罗王护持阿波兰多迦国。这一时期,罗睺罗贤尊者来到那烂陀寺弘扬佛法,整个印度国内的大乘佛法发展很快。

根据多氏《印度佛教史》,那烂陀寺的历史在龙树菩萨主持期间达到了至极辉煌。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伟大祖师,他在龙宫中发现并带回了《十万颂般若经》,随后在印度各地弘法。在龙树菩萨之前,印度佛教界出现过一段“观念混杂期”,宗派林立。龙树菩萨将这些宗派的观点进行归纳,加上自己对于中观见的抉择,使大乘佛法的旗帜在那烂陀寺高扬起来。他的思想对后来汉传佛教的禅宗及藏传佛教中观派产生了深远而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所著《中观论颂》(简称《中论》)是大乘佛教中观教义的奠基之作。之后诸多大乘论师的思想都在此论基础上展开。此外还有《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重要著作。

龙树菩萨离开后,婆罗门马鸣来到那烂陀寺。寺中大乘僧众都辩论不过他,于是请龙树弟子提婆菩萨前来应对。三次辩论后,马鸣完败,他想利用神通逃跑,结果被提婆菩萨捉住,关进寺里的图书馆。据说马鸣因此得以翻阅图书馆中的佛经,了解到佛陀一生的事迹,受到极大触动,写下了《佛所行赞》,成为大乘比丘,此后又写下了很多赞颂三宝的优美诗篇。

继龙树菩萨与提婆菩萨后,大乘瑜伽行派的两位祖师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使那烂陀寺迎来了再次兴盛。无著和世亲菩萨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据说他们的母亲曾是比丘尼,对大乘佛法有着不可引夺的信心。她考虑到自己是女身,对兴盛大乘的影响力太小,便毅然还俗结婚,虔诚祈祷而生下他们,从而影响了整个佛教史。兄长无著原出家于化地部的僧团,后于弥勒菩萨处听闻大乘佛法。他晚年在那烂陀寺讲学,使前来辩难的外道纷纷折服,皈依佛门。无著菩萨一生大力弘扬唯识学,记录了弥勒菩萨口述的《瑜伽师地论》,并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现观庄严论》等论典。

  世亲菩萨原本修学声闻乘,对兄长弘扬的大乘法教很不理解。后来机缘成熟,无著菩萨派两位比丘向他诵出《无尽慧所说经》和《十地经》,世亲菩萨这才幡然悔悟,一时想以割舌来忏悔诽谤大乘的罪过。在无著菩萨的劝说和提点下,他皈依了大乘,通过弘扬大乘佛法来忏悔罪业,成为印度中世纪一位伟大的论师。

  世亲菩萨继无著菩萨后成为那烂陀寺的住持,据《婆薮槃豆法师传》记载,世亲得到了笈多王朝两代国王的信任,因而那烂陀寺得到了扩建。世亲菩萨读诵众多经典,过目不忘,据说佛世后再也没有像他这样多闻的人。他不舍昼夜地写造论著,所著大、小乘论典各有五百部,因此得到了“千部论师”的美誉。他最重要的论著有《阿毗达磨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等。

  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戒律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努力下,那烂陀寺修行严格,僧众戒行极为清净,为长久兴盛奠定了基础。玄奘、义净两位大师来寺参学时,对那烂陀寺僧人的行仪都赞不绝口。大约这个时期,中观的僧护大师也出世了。之后中观派很多大师都是出自僧护大师的传承。

  作为大乘佛法的重镇,那烂陀寺总是不断受到各方的冲击。在世亲菩萨之后,曾面临过一次极大的来自婆罗门教的辩难危机,而这一切由另一位论师——陈那论师化解了。
  陈那论师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天资颖悟,很早就通达了外道和小乘经典,后来成为世亲菩萨的弟子,听闻全部大乘经典、受持明咒,能从文殊菩萨处随愿闻法。他成功破斥了所有外道的辩难,赢得“辩论之尊”的美称。陈那论师的贡献主要在因明学(逻辑)上,他创作的因明著作《集量论》使那烂陀寺僧众在与外道的辩论上占据了很大优势。在此前后,同是唯识派的安慧论师出世。
  到了这一时期,佛护论师将龙树、提婆的中观见进行了深入诠释,他的见地遭到了同为中观论师的南印清辨论师的反对。
  清辨论师是六世纪左右人,依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载,他曾是南方末利耶那国的王族,出家后精通三藏,曾赴中印度随僧护大师学习大乘经典与龙树菩萨的教法,后回到南方,主持五十余所寺院,弘扬龙树教法。他著作了《般若灯论》、《大乘掌珍论》,建立了中观“自立论证派(后人称作‘自续派’)”,与佛护论师“归谬论证”的方法形成对比。除了反对佛护的观点,清辨论师还反击过安慧论师所释的唯识学。

  从龙树菩萨到无著、世亲菩萨时期,大乘佛法还没有明显的派系分化,只是演说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到了清辨论师时期,这两大体系的分野便逐渐呈现了出来。
  此后公元7 世纪左右,月称论师来到那烂陀寺。他开始也学习外道,后来皈依佛教,并在那烂陀寺学习。此后担任那烂陀寺住持期间,他完成了《入中观论疏》(简称《入中论》),支持佛护论师并在其中观见上进一步发挥,对清辨论师的观点进行辩驳。
  《入中论》对《中观论颂》理解得非常全面到位,清晰地揭示了龙树菩萨的密意,奠定了中观“归谬论证派”(后人称作“应成派”)的真正结构。《入中论》在当时的印度,可以说是一时间家喻户晓。那烂陀寺将其作为镇寺护法的核心论典。

  月称论师继承龙树菩萨,阐发了最了义的中观见,被认为是中世纪印度佛教最伟大的中观论师。他在寺期间曾多次击退外道辩难,使许多外道皈依了佛教。传说月称论师一生中有着很多神奇的事迹,比如从画在墙上的奶牛身上得到牛奶,将手毫无阻碍地插入石柱,穿行墙壁而不受阻碍,驭使石狮击退外道军队……

  大乘中观和唯识之间一场重大的辩论便发生在月称论师和月官论师之间。月官论师是东印度的一名居士,刚出生时就会说话,七岁时就在辩论中战胜了外道,在声明上也是无师自通。后来他从安慧论师处听受经部与对法藏,能亲身得到观自在菩萨的教授,几乎与月称论师齐名。月称和月官两位论师在那烂陀寺进行的辩论传说持续了七年之久,月称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而月官向观音菩萨祈祷闻法,人间的辩论成为两大菩萨悲智双运的展现。唯识和中观的宗义得以充分彰显,令人拍案叫绝的场面层出不穷。这场辩论也感化了周围的百姓,据说当时那烂陀寺附近的孩童都会背诵一些偈颂。这是真正圣者的辩论风范,没有相互的伤害,而能让佛法的真义普利世间。

  寂天菩萨也是同时期的人。他虽然有着高深的内证功夫,却低调行事。在那烂陀寺他每天吃五大升米,却从不参加闻思修的活动,整日睡觉。众人认为这种好吃懒做,浪费信众布施的人应当予以驱逐,于是举行诵经大会,希望“没有学识”的寂天菩萨知难而退。当轮到寂天菩萨诵经时,他登上法座后便问大家,是诵听过的还是没听过的经典,大家为了让他难堪,就说想听没听过的,于是寂天菩萨诵出了《入菩萨行论》。当诵到“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隐形,诵经之声从空中不绝传来。大众这才知道寂天菩萨并非常人。诵完此论后,寂天菩萨便离开了那烂陀寺。这部论典也被记录下来,流传至今,成为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论典。

  这个时期婆罗门教的学者受佛教启发,发展出了弥曼差与吠檀多哲学。他们凭借混杂了佛教义理而极具迷惑性的学说在辩论中多次战胜佛教徒。那烂陀寺一时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此时法称论师出现了。他本是南印度的婆罗门,很小便通达了吠陀,因喜爱佛教的教义而被印度教驱逐,后来师从护法论师,精通三藏,又在陈那论师的弟子自在军座下听闻《集量论》。据说他第一次听闻《集量论》时的理解便与自在军相同,第二次听闻理解便与陈那论师相同,第三次听闻时已经可以指出老师理解中的偏差之处。法称论师在辩论中多次大败外道,维护了佛教的尊严。此外,他还著作了“因明七论”,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使佛教在辩论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只要不是资质太差,学习法称学说的那烂陀寺僧众都可以在辩论中将外道击败。

  法称论师并没有在那烂陀寺多作停留。护法论师之后主持那烂陀寺的正是玄奘大师的导师——戒贤论师。那烂陀寺当时极为辉煌,数千佛子在寺中修学,加上外道学众,人数过万。这里简直是学问的天堂,主要研究和弘扬大乘佛教的唯识学,兼及其他诸派的佛教教义,并对教外学问如《吠陀》、《奥义书》、因明、声明、医方、工巧、冶金、数术、书画、咒术等亦作教学并研究。寺里还聚集了许多婆罗门教的权威人士,每天都开设百余场讲座。在学院中,学人如果不谈论经典的深义,没有人会把他当作交谈的对象。

  那烂陀寺的僧人极具风采,玄奘大师这样描述道:
  请益谈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得礼重。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飞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强识多能,明德哲人,联晖继轨。至如护法、护月,振芳尘于遗教;德慧、坚慧,流雅誉于当时;光友之清论;胜友之高谈;智月则风鉴明敏;戒贤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众所知识,德隆先达,学贯旧章,述作论释各十数部,并盛流通,见珍当时。

  凡僧人想进入那烂陀寺常住或参学,都要经过两重考核:首先要通过山门处接待僧人的严格辩论口试,通常十人中仅有一人能够通过。然后要通过第二关的论难考核,方能登堂入室。因此留在这里的僧人都是一时之高俊,地位十分崇高。

  玄奘大师抵寺三十年后,义净大师也来到那烂陀寺求法。他在此居住的时间比玄奘大师更长,前后达十一年之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描述了义净大师当时所见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绕着长廊,可以绕行。寺院(共有八座)房屋用砖建造,共三层,每层高一丈左右。横梁用木板搭造,以砖平铺为房顶。僧房后壁乃是寺院外墙,用砖垒起,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仑美奂。寺院每一面各有九间僧房,呈四方形,长宽各约一丈。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是不允许安装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允许僧人有丝毫隐私。

  寺院四角都是“砖堂”,大德们大多住在这里。据说那烂陀寺的规矩是,具有高超证量的僧人都住在临近院外的地方,以便接受外来参学者的论辩,而需要进一步修行或证量学问略逊一筹的僧人则大多住在僧房。
  寺门朝西,高阁凌空,雕刻精奇,虽然不大,但是非常坚固。寺门和僧房相连接。每到饭点,寺门就关起来,也是为了保护隐私。八座寺院中,大寺院每边长约 150 尺(这里的尺是按照唐制,相当于现代人跨六十步),都是砖头砌成,小寺边长则约为 25或 50尺。
  寺院的房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别的材料和方法覆盖:将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敷在地面上辗平,四周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混杂麻筋、麻滓、烂皮之类的材料涂上,再盖上青草。经过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后涂上一层红土汁或朱砂,最后再涂油,光亮澄明得如镜子一般。寺院地面和台阶都经过如此处理,坚实耐用,可经二三十年而不坏,而且不像石灰那样沾水便会脱落。这种制作工艺直至今日,我们都能按照历史上的工序在脑海中还原。因为只有那种材料和那种工序,才能将地面和墙面保存到今天,甚至历经猛火,也仍然不改其色,不改其坚。

  因佛教在当时的印度有着崇高地位,故那烂陀寺实际上就是最高的综合性学府,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和僧侣学者云集之地。这和今天中国佛学院与普通大学全不相关的现状正好相反。
  全盛时期该寺有一万多学生,两到三千名教授师,并受到社会的极大崇敬。国王下令由一百个村庄来负责供养这座大学,有两百户人家负责师生们每日的饮食。那烂陀寺既有佛教特色,又与现代大学有相通之处,值得今日佛学院的管理者参考细究。
  然而,这样一所承前启后、声名远播的学府,在十二世纪末莫卧儿王朝的部将,阿富汗的穆罕默德·伊本和巴库提亚尔·巴鲁吉,率领回教军团攻克比尔地区时惨遭焚烧。除了建筑物外,寺里珍贵的典籍也被焚烧,持续了六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佛教徒们历尽艰难将一部分典籍保存下来,带到了尼泊尔及北部山区,并且用泥土覆盖了大火中残存的寺院建筑。就这样,那烂陀寺在地下沉寂了整整七百年,直到1861年才重见天日。
  当时,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在这里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确是那烂陀寺。此后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现已发掘出八座大型寺院、四座中型寺院和一座小型寺院。八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九僧室,中寺每边七僧室,小寺院每边五僧室。这些和义净大师的描述完全一致。所挖掘的砖造建筑基础及纵横墙壁分别用 16块蓝色铁牌做出说明。从已挖掘整理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到,东面是十二学部,各讲堂的四周有教授和学生的禅室,已经露出地面的建筑物显示了至少在二层以上。其中被认为是工学部的地方,发现了铸造用的火炉及风箱的遗物,还有被认为是“智慧之泉”的精巧的砖砌井。西南角的舍利弗尊者塔是遗址区的制高点,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是最具代表性也最雄伟的建筑。大塔边的蓝牌上,用英文记录着如下内容:
  This temple is most imposing structure in comparison to others spread all around and having seven phase ofconstruction. Earlier four phases are too dilapidated and very small in dimensions which have been concealed again.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phase may be seen clearly with their separate staircase. On the basis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the fifth phase has been assigned to sixth century A.D. which contains beautiful stucco images placed in the niches on the exterior walls of the temple. Decorative solid towers were erected at four corners but only two are now visible. Sixth and seventh phase are further enlargement in dimensions by way of concealing the earlier structure. Contrary to the general scheme of other temples at the site this temples is facing to north. The pedestal atop once contained a colossal image probably of Buddha. A large number of votive stupas and miniature shrines have been added around this temple by the devotees at different points of time among which a chariot shaped shrine near the south-east corner is worth mentioning。
  那烂陀寺的至高地位正如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诸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非凡地位。难怪那烂陀寺能给人以无尽智慧,也许是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的因缘。并且,佛陀曾在此地说法、龙树菩萨、月称论师、戒贤论师、无著论师、世亲论师当校长(或曰住持)、玄奘大师曾代理校长,那烂陀,当然能够给人智慧!
  这里还出土了多件拳头大小的精美佛雕,上面刻有细腻精美的佛教故事。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其中一枚刻有“室利那烂陀摩诃毗诃罗僧伽之印”。现在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览在后人所建的那烂陀博物馆里。
  如今,遗址还在继续挖掘。据说至少还要一个世纪才能挖掘完毕。在进入遗址区的大道中央有一个环岛,上用英文写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意思是“对印度考古的见证”,足见那烂陀寺在全印考古学的分量。
  玄奘大师所见的那烂陀寺,是当地智慧与福报的象征。寺院受到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的普遍尊重。尤其是以国王为首的富贵之家,无不成为那烂陀寺的忠诚护法。每年供奉到寺中的资财之殷厚超乎人们的想象。据说,当时那烂陀寺酥油多到沿着院墙流淌到了寺外。不仅是那烂陀寺,其他一些著名寺院也十分富足。
  然而,凡事盛极一时,总有走下坡路的危险。有学者认为,那烂陀寺后来的衰败,除了莫卧儿帝国军队入侵的历史原因以外,寺院与民众生活脱节,当地的伊斯兰教信徒嫉愤于佛教团体的华富,最终使得穷苦平民成为侵毁那烂陀寺的主要力量。虽然正法的兴衰与寺院的成毁,无不由因缘、业力而决定,但是站在世间名利的角度来观察,以上说法也不无道理。
  那烂陀寺让大众佛法熠熠生辉,是汉传大乘佛教宗教精神的发源地。该寺的兴衰成败,中国人民甚至比印度人民还要更加地关切。该寺的任何一位智者,都是后来大乘佛教思想的启蒙家。这所寺院是全体大乘佛教的摇篮,大乘思想无不从此流出。
  因此,了解那烂陀寺历任大德的详细情况成为很多人的心愿。然而,印度的历史总是那样模糊不清,费尽周章,才勉力编成了以下这份“那烂陀寺著名人物统表”,不周之处,愿待来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