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與業

空與業

佛教說「空」,對客觀事相的觀察和分析,發現「緣起」,宇宙諸法皆因緣具足才能生起,人生的生住異滅現象,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合離散現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生命過程。

『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舍利弗阿毘曇論》
『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等)空,常、性、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雜阿含》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蘊)。』《雜阿含經》

內在而言是「空性」,外在顯示為「空相」,所謂的「我」,都是假有、暫有,而說明「空性無我」。沒有能自我主宰的獨立主體,諸法的空性義為非真實性,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闡述。

否認有「我」的這個主體,又說人的起心動念,身體造作等心活動,會成為「業」,流轉輪迴下去,「業」是甚麼?
『思是業性,造作意強。』《俱舍論》卷1
『云何知業。謂有二業思、已思業。是謂知業。』《中阿含經》
『眾比丘,我說思既是業;因有思,則人以身、語、意造作行動…』《增支部》

「思」,泛指一切心識活動。上座部對「心」的意識之變化,有細緻的闡釋:1.人從生命開始平靜時為有分心,2.動念時為轉向心,3.隨五根起的感覺為見心,4.對境生苦、樂感為受持心,5.由此境分善惡為分別心,6.安立於境相為令起心,7.沿這發起作用為速行心,8.若境界強盛繼續引起反省或燻習作用為果報心,9.到這裡仍舊恢復到平靜狀態為有分心。把「結生後的有分心」看成為最初的,把「死亡前的有分心」看成最後的,有分心與有分心的不斷循環,就是輪迥。

思想意識,帶動行為,行為事件完結,但行為餘下的影響力「業」,並未同時消亡。「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牽引自身未來的方向和遭遇,生、住、異、滅的循環生死相續!「九心理論」把「無我」的佛學,表述成傾向「有我」的味道。令慣執於有「我」、慣於為「我」而生、慣於為「我」而亡的人來說,易於理解和樂於親近。

因為…沒有我這主體承載,業如何能延續輪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