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是與非(三)

MC 6102 大乘佛說的是與非 (三)
佛陀觀的差異,也是被說成大乘非佛說誹議之一。傳統的佛陀觀是歷史上真正的釋迦牟尼,也認同過去六佛,而大乘佛教除此外,還認為他方世界不同的佛陀 ; 如阿彌陀佛、不動佛、藥師佛、華嚴密教的(毘)盧舍那佛、兜率內院未來世彌勒佛[註1]……等。然而這些十方世界皆有佛住世的說法,卻非大乘佛教獨有,在南傳《小部》[註2]更有多達十八位他方世界不同的佛名號。由此推知,無論是過去佛、他方世界有佛的概念,雖然未必百份百證實是佛陀金口所說,但至少亦證明到,唯除釋迦牟尼佛以外有別佛說法並非大乘佛教獨創,故嚴格而言,上述不同的佛陀觀,理應不會;但亦至少不會被說成大乘非佛說的誹議。但現實是他跟其他大乘非佛說的理由一樣,遭到批評。

說回佛陀觀。其跟傳統的佛教差異在於其「念佛」一環,首先念佛修行這一支,是六隨念、十隨念[註3]之一,藉繫念佛身、佛德,以佛言行為楷模,獲得身心上的煩惱調伏作用,以證法的永遠性。若參考上述《小部》的說法,佛道出除娑婆世界,十方各各亦有世界,也有各別的佛在說法,其目的是指出,只要眾生(狹義指人)發心修生,眾生皆有機會遇見佛、藉佛之可能,成佛的不是只有釋迦牟尼其本人,更不是只有此土獨有。而信徒、信眾沒有佛的神通能得見他方佛及佛土,但透過佛的描述,以眼前色身之佛---釋迦牟尼為基礎,想像佛所說的他方國土和佛的臉想的況貌,相信便是原始「念佛」法門的雛型。較明顯的描述,便是說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乃至讚佛十號,相信也是弟子在佛陀住世時、或涅槃後,在經典結集過程時,追憶佛身莊嚴尊所加添的美化描述和頌稱。亦即是說「念佛」原本是佛弟子,緬懷佛德的修持,及對佛之超然身份的崇敬,及涅槃後的這一份思念。這中尤以佛入滅後對其遺體(舍利)及容貌,以宗教儀式建塔造像供奉的繫念,漸漸形成了睹物思人,乃至祈求心安,乃至與「佛的超然」,產生加被、相應的溝通的可能性。這一如日本學者平川彰所說,大乘佛教與佛塔崇拜與大乘佛教出現有關說法頗吻合,復加上與原始念佛觀在部派內流傳,「念佛」法門便由樸實的原始觀念,漸漸產生藉「念佛」獲得超然的可能性。佛陀觀也因此起了改變。

但部派佛教跟大乘佛教,就「念佛」之分歧,如上引《小部》及北傳《長阿含.大本經》內容所見,佛所描述過去六佛或不同名稱的佛,皆是往昔古佛、別佛,雖有偈頌及種姓背境描述,但卻沒有言及其有佛土稱謂,也沒有明示依這些別佛之法能得值救贖之說,只對比出這些「別佛」的所說法,不異於釋迦牟尼佛所說,言下即只要遵行釋迦牟尼佛的言教,便可自力解脫。而大乘佛教除此外,卻直言這些古佛,不單祇還未入滅,還在其處身的「佛土」在說法,如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藥師佛的淨琉璃國土,但憑憶其誓願、稱念其名號、陀羅尼,則三根普攝,現生得蒙救護,來生得生其佛土持續修行云云 ; 言下即有「他佛可依」之可能,是為信根強 ; 但慧根薄弱信眾,施設他力折衷方便。但這顯然與傳統「念佛」有所差異。爭議在於 : 雖然佛因應不同信眾根性,因材施教,若真有一三根普攝法門,佛何勞要說法四十多年說諸法門?這無疑間接地說明,不一定嚴格遵從傳統釋迦牟尼佛深邃修法以達解脫之同時 ; 及指出釋迦牟尼佛非唯一此土教主之謂,是對傳統教法的蔑視,及因有「他佛」可依,間接容易令信根薄弱的信眾,對現實存在過的佛陀產生疏離之可能。最重要的是,這股「大乘」思潮的產生,隨著其經典出現、普及與伴隨的宗教活動,確頗為大眾接受,這故然對脫俗的俗團而言,確實構成壓力。復加上,大乘菩薩道能繞過及優於出家沙門的姿態,以五道、十地、六道四攝,引領得眾生得以解脫成佛,而這些佛、菩薩的修行方法,卻不在公認的結集當中審議,自不然與「大乘非佛說」之成見掛鉤的無奈。
-------------------------------------------------------------------------------------------------------------
註釋
註1 : 北傳《長阿含.轉輪王修行經》卷六CBETA 2014 T0002,c0039a22 ; 北傳《增一阿含》卷
四十四及四十五CBETA 2014 T0125,c786c02c24, a05-a025
註2 : 北傳《長阿含.大本經》CBETA 2014 T0002,南傳《小部.佛種姓經》,
註3 : 六念 : (一)梵語 sad anusmrtayah,巴利語 cha anussati-tthānāni。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二)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六)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大小乘對於念天之解釋不同。大乘依涅槃經之說,天有三種,即:(一)生天,謂三界之諸天。(二)淨天,一切三乘之賢聖。(三)第一義天,即涅槃。又於此三種天之中,大乘之人僅念第一義天。〔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卷二十五、觀佛三昧海經卷六、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乘義章卷十二〕
十念 : (一)指念佛等十種念。又作十隨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拙引佛光電子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