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

《妙法蓮華經玄義》

隋朝天臺宗學統自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思想實啟于北齊慧文、慧思繼承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兼重定慧止觀雙修、後傳智顗(智者大師)本師傳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終形成「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的中心思想。

智者大師以精密方法,分析抉擇,自漢傳入中土已五百年傾,並各自生長的佛學源流。經過天臺的判教方式,將中土佛教內容作全面的系統化整理。中土眾佛學源流,混集不同時期發展的大/小乘佛教理,所謂眾教有通別,「通」是同、共之義,「別」是各、異之義,通別能分析眾經與教。教派複雜先不論,《妙法蓮華經》之通別,深廣的義理辨識詮釋,被記錄成為《妙法蓮華經玄義》或簡稱《法華玄義》。

天臺判教方式,「通」則七番共解:(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別」則五重各說「(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略說「七番共解」,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共意如此。
(一)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
(二)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
(三)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
(四)開合、(五)料簡、(七)會異:起慧心故。
(六)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

七番共解內,又各有五重,廣解「五重各說」,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如此便能遍解眾經。如下…
(一)標章:「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二)引證:「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三)生起:「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四)開合:「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五)料簡:「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六)觀心:「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七)會異:「別」有五重之義,(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
例如眾經之初,皆安五重之事,則是「通」也。而五重由「釋名名異…乃至判教教亦異」,故言「別」也。又例,「如是」詮異「通」也,但我聞人異,一時感應異,佛住處所異,若干人聽眾異,則「別」也。利鈍,亦須廣略二門也,

《法華玄義》所發展之科判、結構、及所詮釋之義理,一時難以深邃辨識,但在缺失印度佛教歷史發展史認知下,這是總結融通古今中土首五百年的佛法,促成南北朝佛教的匯歸,彰顯中國佛教的特色的重要論典。但其最單純目的是五重之(4)論用,即讓人明白佛法並得以「用」,既能「行自排惑悟故深入,亦利眾生令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