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煩惱成菩提

毘婆沙明三科開合。
若迷色開,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若俱迷者,開為十八界也。即眼見所聞的,就是宇宙一切形而下的世界事物。
若迷心開,心為四陰、色為一陰,共五陰,例如…一期色心名果報五陰、平平想受無記五陰、起見起愛者兩污穢五陰、動身口業善惡兩五陰、變化示現工巧五陰、五善根人方便五陰、證四果者無漏五陰,如是九種皆源於心迷而出。數人說五陰同時,識是心王、四陰是數,約有門明義,故王數相扶,必同時而起。論人說識先了別,次受領納,想取相貌,行起違從,色由行感,約空門明義,故次第相生。若就能生所生,從細至麁,故識在前;若從修行,從麁至細,故色在前;皆不得以數隔王。若論四念處則王在中。此就言說為便耳。這裡說「心之五陰」,即指一切觸不到摸不著的形而下感觀覺受。

正法念云:「如畫師手畫出五彩,黑青赤黃白白白。畫手譬心,黑色譬地獄陰,青色譬鬼,赤譬畜,黃譬脩羅,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種陰,止齊界內。」此說心能造六道,入輪迴生死;也反映出,心該能毀六道,了輪迴生死。

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

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止觀研心,正修止觀者,依妙解以立正行,行解既勤,心漸明淨,三障四魔紛然競起,如鏡被磨萬像自現。或可以止止惡惡方欲滅,以觀觀善善方欲生,或可以止止惡惡因靜生,以觀觀善善因觀滅,無量業相出止觀中。今但研心,止觀令業謝行成,一心取道,何用曲辨相耶!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若能對所面臨的環境,捨諸煩惱轉一念,離開好、壞、有、無、分別、計較等執著境界後,就是智慧;而非說離開煩惱就是菩提,煩惱和菩提本非二事,二事只是心理作用的一體兩面觀感而已;執有是假、執無是空、兩邊不落是中道,明明了了本未究竟,心即自在無礙。
  
修止觀,使人心清,覺察到日常生活中,這煩惱菩提、菩提煩惱的剎那剎那感受,多如牛毛細雨,根本避無可避,故只能轉化。最近最深刻和最大牽連的,莫過於2009年的香港「反送中」風波和2020年的「新冠狀病毒」環球疫戰。如聖嚴法師說…有人要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有人要打倒敵人結果製造更多敵人,有人要追求歡樂結果歡樂離自己越來越遠。這種種都是因為不明白…苦難、幸福、敵我等等,都是念頭,皆由心作。心狹隘,念頭自私,智慧不足,就把自己死死執困在此等種種煩惱之中,苦不堪言!

因此,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都過得輕鬆自在。有智慧的人,即使強敵當前也不會感到恐懼。事情能讓我去努力的,就歇盡所能的去努力;應該走得過的,就勇敢的一往直前地走過去。到絕路、非死不可的時候,恐懼也沒用,煩惱也沒意思。人生在世界,該運用能用的一切資源,來做應做該做和可做的事,既不逃避,也不逞強,一心取道,這就能發揮生命的最大意義、讓生命成為最優秀的。

惟家 合什

參考:《摩訶止觀》卷五 CBETA,T46,no.1911,P.23,c12-P.25,c13

xbyxt's picture

止观禅

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
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止观的观是观察之观,观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后世禅宗所讲的“参”,一般用“观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识观察这个道理。
欲修行止观禅需先外具五缘:
1.持戒清净
2.衣食具足
3.得闲居处
4.息诸缘务
5.近善知识
同时应熄灭五种欲望
1.诃色欲者
2.诃声欲者
3.诃香欲者
4.诃味欲者
5.诃触欲者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沉堕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
舍弃五盖:
1.弃贪欲盖
2.弃嗔恚盖
3.弃睡眠盖
4.弃掉悔盖
5.弃疑盖者
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度。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稳,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恸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善于调和诸事:
1.调食
2.调睡眠
3.调身
4.调息
5.调心。
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相,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1.坐中修止观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三、随便宜修止观。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2.历缘修止观
3.对境修止观
一、眼见色时修止者。
二、耳闻声时修止者。
三、鼻嗅香时修止者。
四、舌受味时修止者。
五、身受触时修止者。
六、意知法中修止观相。
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谴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也,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
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
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要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
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
何为用?谓随时常用。
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
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
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
何为方便?为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
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
何为护持?为善识异缘触犯。
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
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辨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
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注:1.智者大师《天台小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