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印度是文明古國,在1856-1916在印度河,哈拉巴村及以南之摩亨佐達羅(現今巴基斯坦)發現印度遠古失落文明遺跡,據考在於紀元前2800-1700年,較已知雅利安人遷徙印度還早約1000年,而遺跡文物中,發現一枚刻有一個「盤坐冥想」人型的印章[註1]。我們孰知「盤坐」即是跏趺坐,是印度宗教文化中,無論是佛教、婆羅門教乃至現今印度教行者,一種共通的修行姿態。由此可知,傳統印度文明遠較我們所知還要早。也由此推知,佛陀六年苦行,雖然說是修持「外道」之法,但也許實則是沿襲 ; 遠比其時婆羅門思想更古老 ; 但共遵的傳統修行方式而已 !
另外現今人類基因科技指出,佛陀釋迦牟尼的種族,可能是來自中亞哈薩哈人---近乎遠東亞洲黃種人,有別於雅利安人(日後的印度婆羅門種姓)---印歐白種人 ; 也間接解釋到釋迦牟尼所創之佛教,較針對批判婆羅門教之原因云云[註2]。但矛盾的是,《經集》《雜阿含經》卻記載[註3],佛陀曾經讚美婆羅門種姓品格說法。哪麼,佛陀所說法究竟是悖於婆羅門 ; 還是不悖於婆羅門的呢 ?
綜合以上的資訊,學生個人想像到的是,從文化的根源上,在印度繁衍的民族,多少也跟這古文明扯上關係,也許是上一代文明失落後,作為婆羅門種姓的雅利安人,可能從上一代文明沿襲保留的知識較多關係,往後被其他民族,約定俗成為族姓最高,公認為「傳統」文明「主流」。只是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婆羅門種姓的雅利安人走向墮落,內部也產生分歧,反之其他種姓民族日卻漸進步,產生了對主流傳統質疑和新思惟的「非主流」詮釋,這正是佛陀處身成長的「沙門」思潮時代。但無論是主流的婆羅門、非主流的異見沙門(包括佛陀),大部份皆承襲共同的文化基礎上,各自發展出自身思想體系,故站在印度文化本位而言,佛陀也是繼承印度傳統文化的思想家。這也從佛陀自稱其修業為「梵行」可見。這故然是隨順世俗的方便,然而也是佛陀對故有文化的認定態度。而佛陀成長和受教育,乃至出家及六年苦行,既通達傳統主流學說,也轍底修習過印度各家非主流的學派思想,不單只學有所成,並且超越諸家見地,否則成道後的佛陀,怎能辯破日後六師外道及諸六十二見之不足呢?而造成日後佛教對婆羅門的成見,可能是佛典記載佛住世時,曾質難其時部份婆羅門種姓的人,出現靡爛思想行為而有關。然而嚴格地說,佛陀並沒有完全否定傳統文化,所批判的只是站在佛教立場以外,其時的主流、非主流思想界哲學。婆羅門作為印度主流文化像徵,無可避免與其時非主流沙門學派,均是佛教批判之列,才造成佛陀單純針對婆羅門思想為主的錯覺。
註1 : 參考《印度哲學史》· 楊惠南著 ·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1995 · 8月版第1章1節。
註2 : 參考香港東方日報2015年4月12日,引述中新社報導,哈薩克考古家Armand Umarhadzhiev的研究報告。
註3 : 參考《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 于凌波著 ·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2015 · 9月修正版第13章157-158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