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與般若經的差異

般若經之諸法畢竟空,固然在部派佛教紛紜名相中,打開了一條新道路,然而如何正確把握空義,卻成為新的問題。般若經中為破除名相之迷執,多談名相虛妄不實,連菩薩名字、涅槃亦如幻如夢。因此有誤解空為虛無而不承認因果報應者。 對此現象,龍樹曾云:「不能正觀空,鈍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不知空義者,如龍樹所譬喻的,不善咒術卻去捉毒蛇,沒有不被咬傷的。然而如何正觀空呢?龍樹以簡潔的偈頌,揭示了無比的睿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在《中論》裡開宗明義地提出:「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八不來解說佛陀說因緣的旨趣。其實如青目論師所說的「不生不滅已總破一切法」,因為一切事物是依緣而生的,無所謂之生之自主的觀念,既無生之觀念,也無所謂滅。其餘六不都是在加上時間、空間、運動之因素後觀察所得。 阿含經典中緣起法的「不有不無,離於二邊,而處中說道」,富有對治外道執有執無,執常執無常之性格。《中論》之不生不則是契入般若法性後之宣言,可以廣泛運用至法界萬象。在此意義上,空義在《中論》裡較般若經中更為明顯、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