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的兴起与根源

净土思想的兴起与根源

一、现实世界的苦难

净土思想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這和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释尊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娑婆,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大乘佛教经典的他方世界,都是非常清净庄严的。其实他方也有秽土的,只是不符合人类的愿望,所以没有被佛陀流传下来而已。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佛法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二、净土的妙乐

佛教净土是一个理想之境,是指净化众生,远离污秽丑陋的世界,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境界。正因我们的现实世界是聚集了苦难和缺陷为一体的世界,所以净土世界才会对众生充满了吸引力。净土是理想的修道场所,在这里修道者一定能达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佛弟子崇仰净土的真正理由,也是佛教净土思想根源的开始。

三、諸佛的本誓愿

大乘净土法门都与本愿有关。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当初所立的誓愿。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作为净土愿了。如法藏部《佛本行集经》所说: 依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不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愿是净土建设的方针与图样,诸佛依此成就净土、教化众生,依愿起行,依行得证。本愿思想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本愿亦越来越完整、丰富。

中国净土宗的净土思想

净土思想的经典依据主要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元量寿经》这三部,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所有的净土思想都是以“弥陀净土”为中心进行延伸的。以这思想为中心,形成了与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相互映衬的净土宗。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在基于印度弥陀信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了新的净土思想内容及弘法形式。

中国净土宗的体系有着不同的净土思想。

一,极乐净土思想:“极乐”指的是众生无有诸苦,但受诸乐的境界,“极乐净土”是指无量无边、安乐清净、端庄微妙的修行之境,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相当之高。

二,弥勒净土思想:根据《长阿含经》《转轮 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说本经》的记载,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授记过的将于未来人寿8万岁时下生成佛。他慈悲为怀、怜悯众生,成为娑婆界 的候补菩萨。就心理距离来说,佛教徒与弥勒菩萨更亲近,希望依靠弥勒菩萨实现修行愿望,所以便 形成了弥勒净土思想。

三,琉璃净土思想: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琉璃如来为众生修建了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个世界的庄严欢乐与极乐世界无异。 药师如来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一切苦痛, 最后终于愿成,建立了东方净琉璃世界,因此琉璃 净土是一个没有烦恼痛苦的世界。只要能修行善业,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能在现实生活中无忧无虑,死后可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四,妙喜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的世界里,还有妙喜净土的存在。妙喜净土思想来源于《阿朗佛国经》,是阿閦菩萨在听闻大日如来说法受到点化后, 发五十大愿,历经无量劫苦心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造就东方妙喜净土世界。妙喜净土思想的特点是允许女身存在,这和其他净土思想形成巨大反差。

五,唯心净土思想《维摩诘经》宣扬了一种 “唯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唯心净土思想。唯心净土思想是佛教净土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典型标志,认为净土在于本心,而不在外界,只要明心见性,认真体悟,就能看到心中显现的佛的极乐世界。这也是禅宗所提倡的“唯心净土”思想,禅宗和净土宗通过“唯心净土”的思想达到了某种融合,并形成禅净双修的方式,在中国也被普遍接受。

六,人间净土思想:人间净土思想是中国近代佛门领袖太虚法师针对社会的现实环境所提出的,是佛教净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的一大实践。太虚法师在《创造人间净土》中提出,净土法门不应该只有出世法,更应该有人世法。众生需直面现实社会中的丑陋、混乱,然后以清净平等之心去积极修行,相互扶持,共同建设一个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