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第四,第五和第六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從西元前二百多年阿育王時代,到西元開始之前,前後約二百多年,上座部加本部分裂為十一部,大眾部加本部分裂為九部,合稱小乘二十部。各部學說各有差別。

  佛陀入滅後四百多年,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崇信佛法,但是所聞佛法有許多異說,便請教脅尊者,脅尊者回答:離佛的時代已經很遠了,各部派對佛法已滲入自己的見解,現在應該重新結集三藏典籍,以正明義理。

  於是迦膩色迦王召集比丘大德及在家居士各五百位,在迦濕彌羅,以脅尊者、世友為上首,從事三藏的註解。歷時十二年,先後造「優婆提舍」十萬頌以註釋經藏;「毘奈耶毘婆沙」十萬頌以註釋律藏;「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十萬頌以註釋論藏。總共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迦膩色迦王並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以石函封緘,建塔珍藏,歷史上稱這次結集為第四次結集。

第五次結集

  根據巴利教史及緬甸史的記載:西元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三藏的結集,而以國王為護法人。

  此次結集歷時五個月,以律藏為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的異同,更將結集的三藏文字,分別鐫刻於七百二十九塊方形大理石上,然後豎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中,外面還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現在依然保存在曼德勒古都裡。

第六次結集

  另外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衛塞節,緬甸佛教在國家贊助下,於仰光北郊藝固山岡上,舉行第六次結集。此次結集主要是團結佛教徒,增進上座部佛教的興隆,和提高緬甸獨立國的地位。

  此次結集是以第五次結集所鐫刻的七百二十九塊大理石刻文為依據,並參考錫蘭、泰國、高棉、倫敦巴利聖典協會,以及緬甸各種巴利文版本,作詳細考訂。經過兩年,在一九五六年完成,並將結集的資料印刷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