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談及的「業力」

課文第六講提到有關「業力」,在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有較深入的闡述,讀後令我產生一些感想。「業力」為輪回的主要因素,隨著佛教的發展,人們對它的瞭解越見細緻。早在《阿含經》時期分兩種業,後來成三種,部派時期更細分為五種:

二業:思業(意業)及 思已業(身業、語業)

三業:身、語、意三業

五業:
身業
1. 身表業(形色)
2. 身無表業(身表業的餘勢和影響力)
語業
3. 語表業(聲音、語言或文字)
4. 語無表業(語表業的餘勢和影響力)
意業
5. 本是無表/未表,但有影響力

課文說明無表業是補助表業(色法)的不負責任;至於心中所想而不表露在外的意業(心法),雖沒有表業的餘勢,但應有影響力。部派以後的大乘佛教,菩薩以意業為重,顯示意業的正面力量同樣強大。

說一切有部把業力分為五業(身表業、身無表業、語表業、語無表業、意業),說明無表業是補助表業的不負責任,是有表業以外的餘勢和影響力;可是心中所想而不表露在外的意業,有部卻認為對人心性無重大的影響,這種說法也許忽略了意業的力量;然而身業和語業也是從意業而發,負面的意業由貪、瞋、癡、慢、疑所牽引,假如不把這些念頭及早消滅或糾正,時間越久,無論是有表的身業和語業,或無表的意業,傷害也會越大。十二因緣的無明是眾生過去的「業力」造成,有表是「業」,無表是「力」(或傾向),能招致業報,甚至延伸至無止境的輪回。

意業是達成願景的力量,從心而發;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這樣說:
我們的心,若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便會領導行為向善道走;報體也改善了,世界也造成清淨和安樂。反之,大家的心,專向於(例如)物質的征服,引發殘酷鬥爭、 (刺激的樂趣~以癡為樂),結果,我們並不會征服物質,而被物質所奴役了⋯⋯。佛法的目的,要從心的淨化,引發行為的清淨,影響報體,集眾人的正念,趨向世界的清淨。

大乘菩薩以意業為重,令眾生心向善、向清淨,與向惡、下墮的人心是相對而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