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藏傳佛教的印度佛學家

環顧前弘期、後弘期, 佛教傳播與派別創立都離不開印度佛學家與大師。 例如寂護、蓮花生弘法及建立桑耶寺。 蓮花戒的弘法。 寧瑪派的寂護、蓮花生大師, 噶當的阿底峽尊者, 噶舉的瑪爾巴。 他們都是從印度阿爛陀寺來。

這所印度佛教大學培養了許多佛學家, 例如

格魯派

格魯派創始人是宗哈巴。是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對藏傳佛教進行整頓改革創立起來的教派, 被稱為「新噶當派」。 噶當派根據印度大師阿底峽的教義發展而來, 對十一世紀後弘期佛教產生深遠影響。 宗哈巴的教義涉及理論與實踐各方面, 系統、明晰和深入淺出, 循序漸進的成佛之道修行次第。 格魯派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教程。

噶舉派

噶舉派(口授派)由瑪爾巴譯師及其弟子藏族詩聖密勒日巴創建於十一世紀。 教義主要出自大成就者底洛巴和納若巴的密宗和觀想體系, 以瑜伽傳統和超凡能力大師具有獨特魅力而著稱於世。
從密勒日巴的弟子岡波巴開始, 該派形成强大寺院組織結構, 擴展全藏和中亞, 形成諸如噶瑪噶舉和止貢噶舉等子派。 其中, 噶瑪噶舉創建了西藏轉世活佛主政教的獨特傳承模式。

薩迦派

薩迦派是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葉發展起來。 薩迦派的創立者出自於後藏地區南部一個統治家族即昆氏家族。 薩迦派一直保持著世俗與宗教結合的僧侶統治者世系, 該派以擁有薩迦班智達和布頓大師而著名於世。 在蒙古統治艱難時期 (十三至十四世紀), 薩迦派受到委派管理西藏。 薩迦派的亠些喇嘛, 如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 分別成為蒙古統治者闊端汗和忽必烈汗的私人顧問。

話說寧瑪派

寧瑪派建立於公元八世紀晚期。 它以印度那爛陀寺兩位大師寂護和蓮花戒的顯宗教法與蓮花生大師的密宗教法為基礎。 這些大師幫助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傳授佛法的寺院桑耶寺, 在那裏剃度了西藏第一批僧人二十五人。在朗達瑪禁佛及造成佛教中斷將近一百年, 隨著十世紀中期佛教在西藏復活 (即後弘)。寧瑪派成為一個教派, 以「古舊」而知名。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阿爛陀寺的貢獻

公元五世紀創建一所佛教大學 - 阿爛陀寺。 規模宏大, 藏書九百萬卷, 全盛時有僧人學者萬餘人, 教師1500名, 精通三藏1000多人。

阿爛陀寺不僅是研習佛學重要地方, 也是培養佛學家與佛教徒重要場所。

佛教在印度衰落

雖然政治是影響印度佛教發展主因, 同樣受穆斯林重創, 但印度教却成了主導地位, 而佛教衰敗, 關鍵應是佛教自身。
佛教分裂的根本二部、 枝末部派, 大小乘派別爭吵與排斥, 佛理辨析, 逐漸遠離群眾與社會。
佛教逐漸向印度教靠攏, 失却自身特色。 後來密乘更與印度教雷同, 最終被融合。

略說涅槃

緣起思想引伸出「諸行無常」、「諸行無我」、「涅槃寂靜」。
原始佛教並没有對涅槃境界的具體内容作出說明。 雖然涅槃是離語言的、 超經驗的, 但為了學佛的精神嚮往, 弘法的需要, 仍需要盡量講。
涅槃梵文 nirvana 音譯, 是吹滅或熄滅的意思。 佛教以涅槃火滅借喻理想境地, 致至無貪瞋癡, 精神上寂靜清涼, 不再受縛、 不再輪迥、 不再痛苦、 證得解脫。

耆那教與佛教比較

反對吠陀權威的異端學說, 據 <<沙門果經>> 記載了六師外道。 其中五師言論, 皆没有理想, 追求享樂人生。 第六師尼乾子例外, 重視苦行, 相信業報。

耆那教教義與佛教有頗多相似地方。 如五戒; 不殺生, 不妄取 (近佛教之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取非施予之物。 除不取非施予之物與佛教之不飲酒不同, 其餘四戒大致相同。 但
耆那教教條是比較偏激, 而佛教探取中道修行方式。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