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上古時期“敬”的起源和發展。

上古時期“敬”的起源和發展。

魏晉時期,佛教與道家思想的異同?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是通过附会道家哲学来宣扬教义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因佛教开始流行,初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依附道教宏传,故有佛道之争,老子化胡之说。安世高与支谶等自西域东来译经,佛学渐盛,不过“佛教在汉世,本视为道术之一种,其流行之教理行为,与当时中国黄老方技相通。

試述阮藉與嵇康的才性與理論特點?

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

根據龍樹的《中論》觀點,試解釋為何“涅槃”既非實有也非虛無。

龍樹《中論》起首的二品是〈觀因緣品〉和〈觀去來品〉。〈觀因緣品〉是探討“生”的問題,而〈觀去來品〉是觀察“滅去”的問題。此二品是總觀八不的緣起法。〈觀因緣品〉,重在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現在總觀一切法無生。〈觀去來品〉,重在觀滅不去。涅槃還滅,好像是從生死去入涅槃的;現在總觀法法自性空,沒有一法從三界去向涅槃。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試論述《中論》此一偈頌的主要意義。

龍樹《中論‧觀法品》,主要觀察自我與法並不具有實在性。「我」是五陰和合的,離開了五陰等因緣條件,並沒有所謂的恒常而實在的自我可得;實在的自我既然不可得,我與我所是相依的,因此,也沒有實在的我所有的法可得。一個人若能夠滅除了自我的執著(我執)與我所有的執著(法執),那麼,他也就證得無我的智慧。這個滅除了自我及我所的執著,因而證得無我智的人,他能夠如實的觀察緣起的意義。

龍樹如何定義“自性”及如何評破“自性”、“他性”、“有性”、“無性”?

龍樹如何定義“自性”及如何評破“自性”、“他性”、“有性”、“無性”?

中國大乘佛教淨土觀

提到淨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往生淨土。但是淨土到底在那裏?如何確定有沒有淨土?為何要求生淨土?大乘佛教經中又提到有那類淨土?

玄學對漢代名教的檢討與發展

对于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时代,为了明哲保身,人们流于清谈,“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晋书•阮籍传》),成为玄学的前身。时代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又意味着对意识形态束缚的减少,于是人们不再局限于汉代儒家经学研究,道家清淡无为思想因此而被重新发掘。同时,人们也不再迷信汉代那考证繁琐、甚于谶纬的经学,转而寻找另外一种可以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

上古时期“敬”的起源和发展

上古时期,原始先祖惧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由惧怕慢慢生出敬畏,这也是最早的“敬”的起源;从华夏聚落逐步发展成部落联盟的殷商文明,则将这种“敬”意的对象,添加上了自己的过世祖先,将自己的先祖并列与天地万物神灵之列。由此可以完美的解释自己本组可以执掌政权的合理性。

伦庄子《齐物论》的意旨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