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道安之“本无宗”与“般若性空”

高僧道安 认为,如来出世,以本无说教,如果将心安于本无(空),不为未有万法所系缚,则烦恼便息,这就是“逐本舍末”,所以“本无为真,末有为俗”。以此来看,高僧道安的本无宗仍然没有跳出玄学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范畴。在高僧道安看来,“止观”(禅定)能达到“无为、升仙”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上,宇宙万物“含弘静泊,绵绵若存,漭然恍惚”。这种理解显然出自玄学的思维方式,与《老》、《庄》的精神相通这,却与佛教禅定的意思颇不一致。
般若性空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而不实的。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的本质都具自在自得的本性。故称之为“性空”。但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所以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并非绝对不存在,也并非虚无的,只是因为它们的本质,变幻不实而已。般若是真正的智慧。
《道行般若经》在借用“本无”术语翻译般若学概念“性空、真如“时,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未能彻底把握佛学的本意。随着《般若经》类文本不断译出,造成学者们对般若学说理解的偏差,从而形成魏晋般若学的许多派系。高僧道安的“本无宗”的“本无”概念的确立,确实与他受《道行般若经》的影响有关。
但是,如果能够站在高僧道安所处的那个历史年代,学术环境来观察,虽然其“无在万化之先”之语,似乎带有道家“从无生有”的意思;但“空为众形之始”一语则是用佛教之“空”对道家实体性无的消解,虽言本无,但并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者,即“本无即空”。由此可以看出高僧道安对性空论理解的难处,是不得已而为之。虽借用道家之无,但对其又赋予出新的含义。亦可见玄学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历代高僧对于佛教求实之路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