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佛陀的传记文学》之学习心得

佛陀降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如常人一样的娶妻生子,就在这平常的人生旅途中,佛陀觉察到了众生无尽止的生老病死之苦,为了解决这种苦而弃国出家。
佛陀生为王子在家时接受最高等的教育,“七、八岁时,从跋陀罗尼婆罗门,受学《梵书》等六十种书,又从武师学习诸般武艺。”出家后依当时最出色的修行者修行,“至王舍城的阿罗逻迦蓝仙人处,及郁陀迦罗摩子仙人处,求学解脱之道,王舍城的两位仙人是当时有名的数论派之先驱。”他们所教导的,或以苦行或以修定,以生天为目的,佛陀领教后,识知非脱苦之道,便到伽耶城之南的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中六年苦行,“仅以野生的麻米为食,日限一麻一米,以延续生命。”如此苛刻的苦行皆不能解决脱苦的根本问题,所以佛陀最终放弃苦行而沐浴、食粥在菩提树下夜暏明星而大彻大悟,证得本性。
佛陀这一系列的行迹无非是以身示教,告知世人,世间的五欲六尘是轮回六道的造业根源,即便是在世间达到最高领域的权威或享受,也无法摆脱业的束缚。出家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具有正知正见的理念方能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遵循“守口摄意身莫犯,无益苦行当远离”的中道理念。
佛陀成道后,应机施教,既要顺应世间法,又要突破世间法的束缚,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成道后都是在弘法布教,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居住,而是在数十年中随众生应化成熟之缘而到处奔走。从建立僧团到讲法领众修行直至娑罗树下涅槃。
从佛陀成道后的教化事迹看,无声地告示后学的佛弟子,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要弘法利生都会经历不同的坎坷曲折,这都与各人因地所发愿及所结之缘息息相关,但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有坚强的毅力走下去,行菩萨道者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菩提道的行持中在万变中有一个不变的宗旨就是要以学习、践行佛陀的教法为准绳。
《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由此而知,佛陀久远劫前已成佛,但悲悯众生而千百亿化身示现于世。所以对佛陀应化的一生要用心去领会,佛陀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最恰当,合乎于中道理念的教法,佛弟子当依教奉行,增进道业,以期最终成就佛道。

Peng Hui Yuen's picture

佛陀的传记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其母是摩耶夫人。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摩耶夫人在乘马车回娘家生育的路上,途径蓝毗尼时,诞下了悉达多。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7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悉达多自此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有一天,当悉达多外出游玩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他分别见到了人类老、病、死的三种状态,这使他认识到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后来当他在经过北门时,遇到一位游行的苦行僧。他见到了这苦行僧身上的寂静、平静、柔顺后,就决定出宫修行以找到解脱这人间生老病死苦恼的方法。于是,就在悉达多29岁的一天晚上,他毅然出宫离家,遍访名师,修习苦行。但经过这6年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也依然没找到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才领悟到,一昧的修习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便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6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悉达多之后独自一人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和观照。经过了49天的禅定,就在悉达多35岁时,终于证悟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号称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证悟后,为了度化众生,走遍印度各地,以45年的时间宣传他所证悟的佛法。佛教就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教化。最后,就在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树林里入涅槃.

佛陀的法身本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但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以应身示现八相成道,分别为从降生人间、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后入涅槃的八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