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妇女观

我曾读到大迦叶责怪阿难的其中一个理由是,阿难劝佛陀接受姨母修行,因此佛寿减了,但是我没有真正去想,这是什么意思。我再一次对佛教男女观感到震撼时,是我看到《法华经》里,龙女先转男身,才成正果。

一直以来,佛教被说成提倡男女平等的,常被引用为例的,就是龙女成佛的故事。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龙女成佛之前,得先转男身?到底佛教的妇女观是怎样的?龙女成佛的事,和佛教的妇女观有关系吗?

我在网络上又看到另一篇文章,《佛教歧视妇女?》(没有作者),说到一般人认为佛教歧视妇女,引用的例子,就是佛说妇女不可以做五件事,包括成佛。但是此文作者是位佛教辩护的。作者说,从义理上分析,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碍,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也不是女人所专有,男人也多得是。如果从精神观点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这些习气,就成为“丈夫”了。这也不是很合理的看法。如果五障人人都有,为什么攻击妇女。第二,又有什么证据说明妇女在这几方面的业障比男人的重?这样的分析,更显出了佛教在这方面对妇女的不公平。其思想是先假设妇女有着五种业障,男人没有,所以妇女不如男人,显得转成男人,才可以修行成道,这不是不问原因,先打八十大板?这种思想的根本,除了是无知,就是偏见。怎么又说成不是歧视?

许地山在《宗教的妇女观,以佛教的态度为主》所举出佛经里批评妇女的经文, 并总结说佛教对于妇女多持鄙薄的态度,但并非看轻女人。佛教不喜欢妇女的原因是, 佛教认为女人欲望过多,不但自己难以修行,还会妨害男子。(见:《增一阿含》(二七)。因为女人的生理与心理在宗教看来是与男子不一样的,男子能够守宗教的规律,如果与女人亲近,他就有把一切的戒律都丢掉的危险。如果真的是这样,佛教在这方面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一个人能不能修道,不能怨别人,只可怨自己,为什么非得把修道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妇女?以现代的讲法,就是说,男人强奸妇女,是因为妇女穿短裙?

佛教基本上接受了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并把他们教条化。佛教认为丈夫应当作五件事情来爱他的妻子而妻子也应当作十三件事情来爱她的丈夫。丈夫的五件事情是,怜爱,不要轻慢她,给她买衣服穿买装饰品,使她在家中可以舒服自在,和念妻子的亲人。妻子对丈夫的十三件事是,要敬重怜爱丈夫;应当敬重供养丈夫;思念丈夫,不可思念别人;主理家事;服侍丈夫;要赡侍;是受丈夫指导作事情;诚实;不要阻止丈夫出外;常常赞美丈夫;丈夫在家时,要为他预备好休息的地方;要预备好吃的东西给丈夫吃;供养沙门和尚。以上所谓妇女确立的教条,其基本是对社会风气(不管对错)的认同,要妇女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又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在为佛教辩护时,《佛教歧视妇女?》一文的作者提到,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之说(男女都可成佛)和业力轮回之说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在实践方面,佛陀度化许多妇女,创设了比丘尼僧团,女性不但可以修行,还可以弘法,甚至接受男女信徒的礼拜。

我对这说法也不完全认同。人人可以成佛,是后期的发展,不是原始佛教的思想。就算是我们接受这个论点,妇女成佛的条件,还是先得转男身。基本上,佛教给与妇女机会修道,但是并不认为妇女和男人是平等的,就好比先把人判罪,再慢慢来平反,这是哪门子的公平?

至于业力轮回,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男女平等,为什么阿弥陀佛经里说,他的国度里,没有妇女,妇女往生时,都化作男人?

我说佛教歧视妇女,可能有很多人会反对,因为佛陀这么伟大,怎么可能有如此不堪的思想?我认为,宗教反映的是社会的风气,佛陀也是人,有社会当时的思想(不论对错)是很正常的,而且,当时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样对待妇女不公。这样去了解,我认为是最中肯的。

佛陀的「男女觀」

再看《大般涅槃經•第9卷》〈菩薩品第十六〉,[0663b16] 載佛陀說:『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聽是大乘《大涅槃經》,常應呵責女人之相,求於男子。何以故?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

上面經文,佛陀非常清晰地說出「男」與「女」的定義,是從「思惟觀念」上說,不是從「生理特徵」上說。

現在發現,從這角度出發,再論佛教男女觀,才有討論的價值。

念一轉,可男;念一轉,可女;純理論而言,這完全是可能的,沒有宗教的不可思不可議之處。「龍女轉男身」是說「思惟上覺悟了」,由「迷」轉「悟」;非說龍女身體上的女性生理特徵出現神奇變化,一轉而成男性的生理特徵。

關於「佛教的婦女觀」問題

關於「佛教的婦女觀」問題,在看《大寶積經》〈三律儀會〉時,被『不應問訊諸比丘尼』之經文嚇倒,避免斷章取義,引經文討論之。

世尊回答迦葉尊者的提問,說到『…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誑語離間麁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婬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膾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鬪諍。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

然後特別強調「護持最初淨戒」在二十種情況下應遠離女性…『何等二十?謂離女人。亦不與他調戲麁言論義諍訟。於父母處及佛法僧。離不恭敬。若諸女人減二十眾不為說法。除有男子。終不往詣比丘尼尼僧說法會處。不應問訊諸比丘尼。不與女人作其書疏。或為他人傳書送彼。應付丈夫勿付婦女。於一切時親族別請終不受之。不以欲心經須臾頃住女人前。又亦不應捨離本居往其屏處而與女人共為談說。不得隨逐比丘尼行。若比丘尼所施衣服不應受用。除在四眾演說法時。為說法故有施衣者。應生是心猶如大地。然後受之。不應別觀施者之面。若聞有尼勸導施衣不應受用。若比丘尼勸請受食。設令病苦終不受之。況復無病。若有寡婦而來請食。僧數不滿亦不受之。又亦不應入尼眾內。不應喚彼比丘尼來。若比丘尼來喚菩薩。應離住處拱手仰頭背而捨去。若說法時有比丘尼來禮其足。無令足動。但應目視雙手掌中。』

還說:『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若有眾生修學此行。甚為難有。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何況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事。』

「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遠離女性的建議是可以理解。佛陀沒有攻擊婦女,也不見得不喜歡婦女,佛世時除了佛教還有那一外教包容得下女性修行隊伍?既然皈依為佛弟子,就是想改善自己的問題啊!佛陀只是隨眾所關注的問題而開示而已。

『不應問訊諸比丘尼』?該怎麼說呢!我想…在地大人少、女性地位相對男性低的佛世、男主外女主內的古代、或人與人少接觸並相對落後的地區可能沒問題吧。現代男女受教育和個人發展的機會相若,不管在家的或出家的,多習慣了常與不同的人共事,離開家門就是面碰面的人,見到認識的或不認識但不陌生的,可能也來個善意的眼神接觸、點頭、甚至是徵笑,這是基本禮貌,表示我見到你很好,並且覺得是可喜的,這也是尊重。更何況是跟同專業範疇的人巧合遇上,主動招呼是正常的,讓人感覺被尊重是基本禮貌,尊重他人才會被尊重,互相尊重是人倫和諧共容的首要條件。視而不見是尊重嗎?年少的見到年長的不先問訊是尊重嗎?人倫族群,長幼有序,修行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引來社會最基本的期望也是自然。

又,經中常說不能信受佛語是福淺德薄智不足!在此向佛陀懺悔啊!願我盡得一切智,能自然無為地與至善相應同道。

學生 美家 合什

參考:T11n0310_001 《大寶積經》 第1卷 [0005b11]

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里面修行有成、利人淑世、勤修功德,甚至开悟证果的女性也不在少数,在佛教里女性是受人尊敬的,佛教的兴扬,女性占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法华会上的龙女,以八岁的稚龄而成为智慧第一文殊师利菩萨的老师,并且当下成就佛道。大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也以八岁的童髫,向佛陀提出震惊全座如何断惑开悟的问题,启发小根小器的二乘对大乘的信心。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深契无所得空的微意,当场将舍利弗变成女身,折服了声闻弟子中智慧无双的舍利弗对女性的轻慢心,告诉佛弟子们成佛只在自性上用功夫,而不在男女形相上起差别,提高了女性在佛教的地位,为大乘佛法开拓了新内涵。一乘佛法的华严经描写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女性的善知识就占了几位之多,如休舍优婆夷、自在优婆夷、慈行童女、有德童女、师子嚬呻比丘尼、婆须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等,都是对佛法有独到体证的大善知识,趋导善财童子进入法界之境。
  其次,女性除富有慈悲心,知道布施结缘,广求多福之外,女性中智慧洋溢、善于说法、导人入信的龙象也不在少数。如胜鬘夫人发十大愿心,说大乘佛法,作狮子吼,阐扬如来藏思想;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不但自己舍弃王宫的荣华富贵,并且度子出家,教育儿子成为佛门的龙象,对经典的翻译留下无与伦比的贡献,耆婆对儿子这种不占有的无私大爱,实为天下父母应如何爱护子女的楷模。
总之,妇女对于佛教功德巍巍,难以言喻,二千多年来佛教的兴扬与发展,妇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对佛教的钜大贡献。

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的妇女观
在佛教里面修行有成、利人淑世、勤修功德,甚至开悟证果的女性也不在少数,在佛教里女性是受人尊敬的,佛教的兴扬,女性占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法华会上的龙女,以八岁的稚龄而成为智慧第一文殊师利菩萨的老师,并且当下成就佛道。大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也以八岁的童髫,向佛陀提出震惊全座如何断惑开悟的问题,启发小根小器的二乘对大乘的信心。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深契无所得空的微意,当场将舍利弗变成女身,折服了声闻弟子中智慧无双的舍利弗对女性的轻慢心,告诉佛弟子们成佛只在自性上用功夫,而不在男女形相上起差别,提高了女性在佛教的地位,为大乘佛法开拓了新内涵。一乘佛法的华严经描写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女性的善知识就占了几位之多,如休舍优婆夷、自在优婆夷、慈行童女、有德童女、师子嚬呻比丘尼、婆须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等,都是对佛法有独到体证的大善知识,趋导善财童子进入法界之境。

  其次,女性除富有慈悲心,知道布施结缘,广求多福之外,女性中智慧洋溢、善于说法、导人入信的龙象也不在少数。如胜鬘夫人发十大愿心,说大乘佛法,作狮子吼,阐扬如来藏思想;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不但自己舍弃王宫的荣华富贵,并且度子出家,教育儿子成为佛门的龙象,对经典的翻译留下无与伦比的贡献,耆婆对儿子这种不占有的无私大爱,实为天下父母应如何爱护子女的楷模。
总之,妇女对于佛教功德巍巍,难以言喻,二千多年来佛教的兴扬与发展,妇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妇女对佛教的钜大贡献。

waicheng's picture

Re:佛教的妇女观

依佛教的歷史發展,星雲大師在〈佛教婦女的故 事〉、〈佛教的女性觀〉等演說中,皆舉出了佛教各時期的傑出女性。种种事迹都用以證明女性在佛教發展史 上的卓越表現是被肯定的。

i) 原始佛教時期

1.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以及姨母大 愛道夫人。摩耶夫人為眾生而降誕佛陀,佛陀降誕七天後,摩耶夫人不幸逝世,由姨母大愛 道夫人擔負起撫養之責。大愛道夫人將年幼失恃的悉達多太子撫養成人,佛陀成道後,大愛 道夫人率領五百位釋迦種姓的女子出家,接受「八敬法」的戒律,「為佛陀『四姓入佛,同 一釋姓』的精神,做了最具體的註腳,比丘尼教團的得以成立,大愛道是功不可沒的第一人。」
佛陀畢竟肯定女性 在宗教和心靈上對理想的追求,是和男子無二的。

2.韋提希王后請法宣揚淨土思想於娑婆世界等.

ii) 在大乘佛教時期
1.《法華經》中稱揚「法華會上的龍女,以八歲的稚齡而成為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 的老師,並且當下成就佛道。」

2.《大寶積經》中稱揚「妙慧童女,也以八歲的童髫,向佛陀提出如何斷惑開悟,而 震驚全座的問題,啟發小根小器的二乘對大乘的信心。」

3. 《維摩詰經》中稱揚天女,「深契無所得空的微意,當場將舍利弗變成女身,折服 了聲聞弟子中智慧無雙的舍利弗對女性的輕慢心,告訴佛弟子們成佛只在自性上用功夫,而 不在男女形相上起差別。」

4.《勝鬘夫人經》中稱揚勝鬘夫人,為了利樂眾生,發十大願心,說大乘佛法,作獅 子吼,闡揚如來藏思想。

5. 鳩摩羅什的母親耆婆度子出家.

一切眾生平等?

佛教所謂的一切眾生平等,與每個眾生在事相上的千差萬別,是不能混為一談!

姑且不論不同的時空背景、社會民情等所衍生出的價值觀,緣起的事相事不能用一句「一切平等」就抹滅的!

舉一簡單的例子,兩位不同小朋友,即使擁有一樣的材料,所造出的成果,也絕對因人而異,不會是「平等」。

又如:以平均值或普遍性而論,以力量為標,男眾勝過女眾;當然,若從其他標準,女勝男的,也會有的。

六道中的每一道各有其優劣之別,同樣的,男女之間存在著事相上的差別。

佛、輪王、梵王、魔、帝釋,想成其一,必有其事相上的種種因緣[條件],這也不是佛規定的!

佛弟子對女眾或喜或惡的態度,存在著個人的習氣,就不予置評了

釋尊在世對女眾修道等,反倒是有很多考量社會觀感等而護念的,可參考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191ff.

佛教的妇女观

其实大藏经有多处如是经文。当时我也是误解佛教之内可能有偏差。经过其他研究,发现很多经典已经加入其他字眼,改了。有些经,可能经过当时社会的需求而改。所以会让大家感觉经典上这个疑点。这些有的归纳为疑经,有些为伪经。如果我们从大藏经的经文看,大致上都是有歧视的。很多暗示女身不得正果的。几个列子如下。

佛說離垢施女經[0096a19-a25]離垢施女報目連曰 :「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將來世得成如來、至真 、等正覺 、明行成為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道法 御 、天人師 、號佛世尊 。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 ,勿令眾生有退還者 ,天雨眾華 , 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我轉女 像得為男子 ,而年八歲適立斯誓願」 應時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 ,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離垢施女身變為男形八歲童子。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 [0541a13] 女有三事隔五事礙 。何謂三 。少制父母 。出嫁制夫 。不得自由。長大難子 。是謂三 。何謂五礙 。一曰女人不得作帝釋 。所以者何 。勇猛少欲乃得為男 。雜惡多態故 。為女人不得作天帝釋 。二曰不得作梵天 。所以者何 。奉清淨行無有垢穢 。修四等心若遵四禪乃昇梵天 。婬恣無節故 。為女人不得作梵天 。三曰不得作魔天 。所以者何 。十善具足尊敬三寶 。孝事二親謙順長老 。乃得魔天 。輕慢不順毀疾正教故 。為女人不得作魔天 。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 。所以者何 。行菩薩道慈愍群萌 。奉養三尊先聖師父 。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 。教化人民普行十善 。 遵崇道德為法王教 。匿態有八十四無有清淨行故 。為女人不得作聖帝 。五曰女人不得作佛 。

至于要得到一个完整的佛教妇女观,我提议读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 laywomen and almswomen (Isaline Blew Horner)。

https://www.scribd.com/doc/187871475/B-Horner-Women-Under-Primitive-Bu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