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之意義及特色

部派佛教的文獻稱為阿毗達磨﹝音譯為阿毘達磨或阿毘曇,也略作毗曇﹞;阿毗達磨是「法的研究」的意思,譯作「對法」。「法」雖然直接佛陀所說的教理,但同時也意味著由佛的教導所表現的真理或實性,即研究教法,發現實性、真理,稱為「阿毘達磨」。因此從佛陀在世時代,
弟子之間就已經進行阿毘達磨的研究,不過在歸納佛陀教說的經藏還沒固定下來之時,弟子們在阿毘達磨的解釋放到經藏之中而承傳下來,因此在經藏確定以後,阿毘達磨文獻就變成與經藏分開整理了,整理成的稱作「阿毘達磨藏」,也略稱作「論藏」。經藏、律藏,加上論藏而成為「三藏」,佛教的聖典就限定於此「三藏」。
阿毘達磨的要意是:1.明了分別,2.覿相呈。也就是說:佛學中的修證方法和修證次第等,傳承下來,成為名和句的分別,即是論書,學佛的人依著它去分別了解,並經迥聞、思、修的功夫,進入實證境界,即從證出教,再由教趣證,便包括了阿毗達磨的一切。

阿毗达磨的名称及特色

佛教的《论藏》,有三种名称:(A)阿毗达磨;(B)优波提舍;(C)磨呾理迦。

(A) 阿毗达磨 ( Abhidharma ) : 译为“对法”和“向法”等异名,是无漏净慧及有漏诸慧的总称,也就是「论典」。
【特色】:
阿毗达磨,起初只是用作“称赞佛的经法”的泛称,故在大众部的《磨诃僧只律》(卷14)说到:「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毗昙」。
归纳各家所说,阿毗达磨的要意是:1.明了分别,2.觌面相呈。也就是说:佛学中的修证方法和修证次第等,传承下来,成为名和句的分别,即是论书,学佛者依之分别了解,并经过闻、思、修的工夫,进入实证境界,从证出教,再由教趣证, 便包括了阿毗达磨的一切。

(B)优波提舍(Upadesa): “阿毗达磨”又称为“优波提舍”,义译为“说义”、“广演”、“章句”等,而名之为「论议」。
【特色】:
“优波提舍”是十二分教之一。它的内容:
1.或为释尊以义解释,佛陀自己所说的教法(《论藏》也有佛陀亲说的成分);
2.或由佛陀标出纲要,而使大弟子们为之作释的;
3.或有佛世诸弟子间 (如:大迦旃延及舍利弗) ,互相论议而加以组织的。
“优波提舍”的性质,并未确定,据《大毗婆沙论》说,那是属于「论议」;《大智度论》的看法,侧重在「解义」;《瑜伽师地论》又将之作为「一切论书的通称」。

(C) 磨呾理迦(Mātṛka) :依经立论,解释难句,阐明教意,贯通血脉,扶发宗要者,又称为“磨呾理迦”,义译为「本母」、智母、行母等。
【特色】:
从古典说,“磨呾理迦”有两类性质:
1.属“毗奈耶”(律)的,如《毗尼母经》,以及 《十诵律》的<毗尼诵>等,乃是僧伽规制的纲目。
2.属于“达磨”(法)的,如四念处、八正道等有关圣道修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