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首法藏的“性起緣起”圓融思想

賢首法藏的“性起緣起”圓融思想

《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海印三昧”來描繪佛的境界,形容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都像海水一樣地顯現出來。從一滴海水中,就具有百川的味道,這說明一切事物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用“無盡圓融”來會通,達到成就無限廣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貫通而無個別區分的大法界。

華嚴宗以發揚《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教旨作為他的圓教思想立論的依歸。華嚴教學是以“一即一切”命題表述本體與作用、本質與現象的關系,是把宇宙本體與緣起現象看作不一不異、相即相入的同一關系。在華嚴學者看來,《華嚴經》的“法界”範疇與《大乘起信論》的“眾生心”具有同等的涵義,《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維方式,生滅門與真如門是通達無礙,無明煩惱與真如本性是相即不二,現象世界與本質世界是圓融統一。

法藏(643-712),法藏提出四法界觀,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他善於把其他思想理論的觀點吸收過來,與自己的思想融會貫通,再構建出他自己的思想體系,實現了華嚴宗開宗立派的理想。法藏在貫穿理事的關系上作解釋,即從個別的事來看,可以有不同,而從理上來說,則是圓融無礙,這就是說,在“一”中便包含了“多”。法藏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思想中,一方面是隨緣變化,另一方面是不變隨緣,得出了“理徹於事,事徹於理”的「理事圓融」道理。

法藏明確主張從“體用相即”關系上為華嚴學說立論。法藏所說的體、用,是指“一體、二用”。“一體”指自性清淨圓明體。即如來藏中法性之體,也就是《大乘起信論》中的“眾生心”。“二用”指海印森羅常住用,與法界圓明自在用。相當於《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依體起二用”,是因為“二用與一體”相即,屬於“體”上之用,而非與“體”相離。所以“一體”即是本體又是本原,既非本體又非本原;既在現象世界之外、之上,又在現象世界之內、之中,與現象世界相即不二。“依體起二用”意味著“二用”必依“體”而起,“體”也必因“二用”而獲得意義。

法藏無盡緣起思想是歸結於佛地心境的開展,稱為“性起緣起”。《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是說“如來性”的出現,法藏借以指為佛境的緣起出自“法性”,所以是最究竟的。法藏重視“性起緣起”,他不僅講“緣起”,而且也講“性起”,以性起解釋緣起,因為“本具性不從緣”。法藏吸收《大乘起信論》的“本覺”思想,把本覺心性的觀念與真如緣起的思想都納入自己的體系。所謂“性起”,即“依體起用、稱性而起、以不起為起、無起以為性”。意為依本體而呈現的一切現象是無待的、絕對的。所以,法藏說:「一切眾生皆依真緣起」,是指眾生的本質由真如、如來藏決定,也就是由本覺心性決定,所以生滅與真如、煩惱與菩提,都唯是一心所作。法藏不再重複那種具有本原論色彩的緣起觀念,他試圖對本體與現象關系作出新的解釋。

法藏提出“性起緣起”理論,從“本具性不從緣”的觀點出發,他認為人心本來就具足了一切功德,並不需要假以修成,而可以隨緣顯現,如《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又,〈說偈品〉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佛教的即體即空哲理,隨緣而顯現千差萬別的緣起現象,而一切事相都是唯心所造,達到了理徹於事,事徹於理的“理事無礙”意義。法藏“體用相即”思想,從理體和事用相即,論述“事理無礙”的哲理,更進而構建了事事融通,無盡緣起的圓融思想理論。在法藏看來,佛和眾生只有迷執和覺悟的不同,或者是在主伴不同的位置而已。

華嚴宗的圓融思想,在純粹佛教哲學理論建設之外,內在地蘊涵著對世俗即現實世界的肯定。基於理事圓融原則,真如之體及其涅槃境界轉化為現象世界、現實人生的當下事實,宇宙人生的空幻本質,在即體即用的思維模式下被消解,現實世界不僅是真實可信,而且也是合情合理。華嚴的理事圓融思想突出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現實人生與理想境界的統一性,它以肯定的思維方式取代了對現實人生的批判。

參考資料: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