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吠陀

「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吠陀(梵语:वेद ;拉丁转译为Veda, 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着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印度民族众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为正统,那就是根据《吠陀》而来的一贯思想和信仰。佛经中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来。雅利安人带来的文明是南亚次大陆上新的文明。雅利安族崇奉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 ---- 《吠陀》。《吠陀》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信仰的自然发展,没有创始人,也没有教主,甚至于没有宗教的名称,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教义,之所以称为婆罗门教,是因为后来有非婆罗门教思想的教派产生,这些新兴教派对他的称呼。教典方面,先集出古代传来(部分新出)的赞歌,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吠陀,吠陀Veda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更作详尽记述的,成为『梵书』。那时的教义,确立了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主义,祭祀万能主义,婆罗门至上主义。
表现婆罗门教思想的,是《吠陀》文献。姚卫群博士教授在其着的《印度宗教哲学概论》中提到有关吠陀时期的定义。所谓吠陀时期主要指狭义上的《吠陀》(吠陀本集)产生的时期,时间范围上大致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八百年年左右。它是由一大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的文献构成。对于《吠陀》,它拥有两种说法,一者是广义的吠陀,二者是狭义的吠陀。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这些文献,都是经长时间的编集:不断地由后来的作品增添形成的(吠陀文献如此,佛教的经典也是如此,这是印度民族文化的特性)。每一部吠陀文献中,大都包含了《本集》、《梵书》、《奥义书》、《经书》四个部分,但是每个部分的集入时间并不相同,以下为了区分方便,以集入时期为准,狭义地称其《本集》部分为《吠陀》。如《梨俱吠陀》,是专指梨俱吠陀中的《本集》部分。《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大约在西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集出。其中,《梨俱吠陀》中的一些讚歌,年代最古的,还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两千年左右,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时期,雅利安人大体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衍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推定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其后依次为《梵书》(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前七百年)、《奥义书》(西元前七百年至西元前五百年)、《经书》(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二百年)。
四吠陀(吠陀本集)的大致内容是(参考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 一)《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含有一千零一十七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于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其他的,则有〈生主歌〉、〈造一切主歌〉、〈无有歌〉、〈原人歌〉等。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公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数据。
( 二)《莎摩吠陀》(讚颂明论) 计收圣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为婆罗门僧侣于酒祭时所唱者
( 三)《夜柔吠陀》(祭祀明论) 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 四)《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 内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乾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古代阿闼婆阿耆罗传来的,息灾,开运,咒诅,降伏的咒法,为一般人民的低级信仰,后来集为《阿闼婆吠陀》。
以下是学人慧净的思想:
从历史的角度看的很清楚的一点就是雅利安人是后来才来到印度发展的名族。雅利安人战败了达罗维荼人,将一部分收为奴隶,一部分赶向南方,然后亚利安人就定居在印度。聪明的雅利安人利用宗教来压迫达罗维荼人。此族人创造了思想观念,用赞歌,祭祀及咒语来压迫达罗维荼人。又创造了四阶级,把自己放在第一阶级,把达罗维荼人放在第四阶级。为了避免达罗维荼人反攻报复,雅利安人创造种种观念,例如:首陀罗不能参与祭祀,没有宗教,一生族,永远是奴隶,见不得人等等。这些分明是要确保雅利安人后代子孙不会被达罗维荼人报复而被当奴隶。这些种种的‘不人道’的观念是一种名族自私自利的精神的创造结果。试图想让败战的奴隶永远抬不起头来对抗推翻敌人。四阶级的出现更加肯定了雅利安人永远的尊贵及福报充满。这些文化是人类不文明的写照。
参考资料:
(一)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二)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三) 庄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四) 姚卫群博士教授,《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五)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吠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