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與大乘佛教

阿毗達磨與大乘佛教

《大毘婆沙論》載:「若六若七與此(有部)不同,餘多相似。」即各部派初分立時,可能主要問題是對佛法某些基本理論有不同見解,而在一般法義上之見解則相若。部派佛教的特色是「論書」紛立,論書即「阿毗達磨(1)」。就是各不同習氣和學習風格的部派僧團,偏重佛法不同部份,而「分別經法、整理經法、抉擇經法」,對佛法作綜合討論和分析研究,將佛陀針對某些人事而說的零散觀點,進行編集並系統化、完整地呈現闡述,以幫助修行人更能具體的了解佛法,進而懂得更有系統地掌握修行的步驟。

但各分立的部派,久經發展後,法義之間的異義更為突顯,甚至有的部派思想間開展出對立狀態。在《異部宗輪論》中指,眾多部派佛教體系中,最重要之四大根本部派思想已定型;應世而理想化的大眾部在東南印,接近佛教古義的分別說部在西南印,拘泥的說一切有部在西北印,較通俗的犢子部在中印。

大眾系部派很多,但阿毗達磨資料最少,除其系的說出世部佛傳《大事》,一般只能根據其他經典中尋找,如《增一阿含》。上座部系的赤銅鍱部與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留存最多。

西元前後,佛教發展進入大乘佛教階段,部派佛教僧團並無因而消聲匿跡,說一切有部中的持經譬喻師們發展出來的「經部」,連同犢子部分出的「正量部」,與大乘佛教的「中觀派」與「瑜伽行派」,份量等同,被視為佛教的「四大派別」。

一般以為大乘佛教由重根本法精神的大眾部發展出來,但大眾部未因此而消失。在質量上,戒學古樸嚴肅的部派佛教壓倒大乘佛教;在發展菩薩精神,隨宜應世的方便度眾上,思想開放的大乘佛教遠勝傳統保守的部派佛教。

由此證明部派佛教論典的發達,為往後大乘佛法多元思想發展史發展的基礎。

參考: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2.〈阿毗達磨宗派理論概觀〉2009年 第三課講義~第四課講義
註釋:(1)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載:「阿毗達磨,起初是以修持為主的,如「五根 」、「五力」等。這是佛法的殊勝處,所以名為阿毘達磨,有“增上法”、“現觀法”(對法)、“覺了法”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