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間種性熏習與阿賴耶識的關係

出世間種性熏習與阿賴耶識的關係

出世間種性:八地以上的不退菩薩。小乘第三果或以上的聖者。
熏習:指以佛陀出世間之正法作聞思修,不斷產影響的功能,續漸將雜染的阿賴耶識,轉為清淨。

雜染煩惱依於阿賴耶識,使眾生不得出離世間,生命相續展轉浮沈,佛法修行就是要轉雜染煩惱為清淨,讓眾生有出世的解脫自在。欲、色、無色界的雜染都攝持在阿賴耶識中,世間清淨與出世間清淨都得用功在阿賴耶識上。所以說,阿賴耶為世出世清淨之所依。

八地以下的菩薩,尚有欲界所纏的貪愛,如何達成熏習轉識的出離欲纏貪上生色界?
《攝論》曰:「雲何出世清淨不成?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為因正見得生。(1)」
熏習轉識方法,一是「依他言音」,即多聞正法。二是「內各別如理作意」,即依所聞正法而作自心,正法理思惟,緣此通達諸法實相出世的正見無分別智(2),方得成就,造由聞成就的慧,關鍵是對諸法通過如理作意的思惟,影響雜染阿賴耶識,後能生如理作意心(思修慧),一切種子異熟果識成出世清淨。

《攝論》曰:「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孰果識為雜染因,複不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即阿賴耶識屬於雜染法,雜染法卻是清淨法的因緣,因為覺察到自己的煩惱,而欲出離,緣正法聞思修,,如理作意,能熏習雜染的阿賴耶種子識為清淨心種子的,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有漏的如理作意,經正法聞思修的續漸熏習,漸轉變為無漏的如理作意,世間的雜染阿賴耶識就續漸受熏習轉為清淨的出世無漏心,八地以上的不退菩薩亦熏習可成了。

如佛陀遠離二障,親證離言說相,大悲心憫而救度一切苦惱眾生。這就是從內自所證的清淨法界,透過善巧方便,宣說言教、自淨淨他。當佛陀涅槃後,其弟子們承傳佛陀之言教,承傳清淨法界的源流,行持宣法度眾之菩提道,自淨淨他,佛後眾生亦能聞此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熏成出世的清淨心種。

有漏無漏,此所指的是生死流轉方面。即人走向生死輪迴,就是走遍計及依他性的路,人走向出世了脫之路,就是走真實性的路;二者雖依然同樣的走向生死流轉中,但前者是沒聞思修正法熏習,所以怎轉也仍是世間中的愚癡眾;後者緣聞思修正法熏習,而越轉越清醒,終會見到清淨真實性,而趨向出世間的解脫生死。因此,《攝論》建立新熏,依清淨法界的等流正聞熏習,才能逐漸轉流出世心,清淨法界本沒有內外彼此差別,但眾生根機有差別,見智不同,而有淨染法界相之分。

《攝論》曰:「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聞熏習」不是賴耶自性,其之自性應屬於法身種子,即文中所到的「正聞熏習種子的下中上品。此所謂法身,是指果智,即法身的種子,攝於法身。大乘者法身,是斷我、法二執障,圓滿顯現真實性。小乘者法身,是斷我執煩惱得解脫身,故只須聞熏習,能解脫身為自性。所以在聞熏習世間最清淨法等流的時候,雖在世間、暫未生起無漏心,卻能成為出世心種子性,關鍵是通過「聞熏習」,使世間種子轉向涅槃路,故說「聞熏習」是法身的種子。未得出世無漏智的聞熏習修行者,出世心雖未能生起現行,但出世心已不斷

地「聞熏習」,已生起對治惑業生雜染業的作用。如:(i)「能對治諸煩惱纏」,纏是煩惱的現行,通過無漏的殊勝力,降伏煩惱令其不起現行。(ii)「能對治諸險惡趣」,受聞熏習的菩薩,能對治粗惡的現行煩惱,令不再製造新的十惡業,免墮三惡趣,縱有墮,也能速離。(iii)「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過去所造諸惡業,除極重的定業,基本上能滅壞或減輕。(iv)「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此菩薩能離三雜染的惡趣,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修種種功德培植善根。

觀上四點,內在雜染阿賴耶種子識還是活的,因不斷的聞熏習而不起現行而已,聞熏習能予眾生拔苦力量。但依持戒、修定、廣學教理,不至解脫生死。唯有激發強力的厭離心或甚至堅定的菩提心,強力厭離心聞熏習修出世道證入阿羅漢果,堅定的菩提心因聞熏習而熏發自淨淨他的大悲心願,不斷地歷劫聞熏習行渡已渡眾生直至證入涅槃佛果。文中,正聞熏習是世間行,但其真實性是出世間種子,透過正法熏習之行,修初業菩薩也能從染污身轉向清淨法身。即說,自性是建立在法身上(斷我、法二執),而不是建立是賴耶上。聲聞緣覺行者,所獲聞熏習,也不是阿賴耶識自性和法身所攝,而是解脫身所攝(斷我執)。初業菩薩聞熏的是世間法,聞熏習攝於法身而非有漏的阿賴耶種子,於真諦的觀點是,法身具常樂我淨四德,是無漏有為,能開顯本具的四德,所以聞熏習是四德的道種子。聞熏習,直接言,是從外面聞最清淨法界等流的熏習。間接說,是引發本具四德的內熏,在雜染阿賴耶識中,出現一種世間中的近出世功能,是世間的出世影像。總之,聞熏習,在法界未開顯之前,是依阿賴耶識;到了轉依時,聞熏習與解性賴耶(具性德的法界)融合,為諸法的所依。

《攝論》曰:「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聞熏習有「下品、中品、上品」三類。下品聞熏習轉滅後…可轉成中品聞熏習…中品聞熏習後又可轉成上品聞熏習,展轉增勝。如一位聞法者,今天聞法後並如理思惟,明天也如理思惟,後天又如理思惟,前前後後融合為更深嚴密的思惟,期間雖有間隔,但思惟之義一致相融。此正是通過聞思修熏習,而顯現清淨真實性,亦是聞熏習的階段性的作用。聞熏習是通過正法的展轉熏習,並經由下、中、上品之次第自費漸增。而雜染品法所依的異熟果識,也如是的次第漸減,便染習漸減、淨習漸增,最後雜染品類的種子散底減盡,妄染的阿賴耶,轉為純淨法身,此就是清淨的所依法身(解性賴耶出纏)。既一切種識,就是雜染法的所依轉變,那異熟果識(果相)及一切種子(因相)的賴耶自性,因無有雜染種子而轉變至不再存在,因此一切雜染種的永斷,一切種類的染法也徹底的永斷,究竟涅槃得證。

《攝論》的新熏說,以二障可對治否來分別。聞法的關係,有熏成小乘的種性,煩惱障除斷我執,但所知障在仍有法執,障其不起菩提妙智,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故只能證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得自利解脫即算究竟。能熏成大乘種性的大悲心菩薩,斷人、法二執之障,可熏發無漏智慧成就佛果。小乘種性當然可熏成大乘種性,但先要破局限的小乘所知障,緣正法聞熏習轉僅利己的小乘見、發向利他渡他的大悲願菩提心,即當小乘者將熏成小乘種性、還沒進入不可轉變的關鍵時,是可以棄小向大,發大悲心回轉熏修成大乘菩薩行的。

這就略論出世間種性熏習與阿賴耶識的唯識哲學關係。

惟家 合什

(1)無著《攝大乘論》,收於《大正藏》第 30,35 冊。
(2)無分別智,梵語 nir-vikalpa-jna。是捨離主觀、客觀之相。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境智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能如實無分別認識真如,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續任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