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八十華嚴經》是部頭不少的典籍,別說讀通 ; 要讀懂也不易。個人大多以大德學者的習解文章中,略窺《華嚴》義理的一鱗半爪。然而認真初觀此經的內容,卻不是從華嚴宗的宗匠研究的典章入手,反而是從天臺宗五時八教 [註1] 的概念生信。再而看到七處八會之解說,略窺《華嚴》內容的奇特的表達處。
五時初教說世尊成道,不是在娑婆世界初轉法輪,而是在天上,為上首菩薩,及諸天人開示佛法,因智顗大師[註2]考究,釋迦世尊早已久遠成佛,只是其悲智觀察,按根器相容、化渡始終、師弟遠近抉擇的次第開示,此不贅述。
但概略讀《華嚴》,初由「世妙嚴品」描述佛陀放光,及其示現第一寂滅道場會,華藏世界,光芒燦爛,道場莊嚴華麗,召引十方菩薩、諸天神王、護法鬼神……擠擁雲集,其時的法身釋迦世尊名為 : 盧舍那佛(也即是密宗《大日經》《金剛頂經》的毘盧舍那佛,大日如來),也突顯了大行普賢菩薩。復次第二普光法堂會,同樣佛陀放光,莊嚴道場……出現大智文殊菩薩登場。這一「行」一「智」; 互掉合起來解即是「智行」,一開首已道出菩薩修道重點就是「智行合一」的隱喻,而更有趣的是此《華嚴經》的說法主,並非經中主角盧舍那佛 ; 因盧舍那佛在《經》中未曾說過一言半語(不知是否是個人粗疏粗讀看漏眼),說法的都是上述文殊、普賢二大菩薩,盧舍那佛只是不斷放光 ; 或者說可以這麼說 : 盧舍那佛就是以「放光」說法,不以言詮……這方式真的有點跟密教傳法方式相似,若以俗氣一點地說---很「禪」啊 !
在這個人聯想到的,《經》中的盧舍那佛就似現代科技投影器材(Projector) ,投射出七處八會的場境和影像 ; 也播放以文殊、普賢為主角,加插以善財童子及五十二位聖者[註3]的曆程,上演了《華嚴經》催燦華麗的劇場。佛放射的影像也是一種光,盧舍那的梵語意思遍光明[註4],若「光明」就是指佛的大能、本質、自內證量的一切種智像徵,而「智」於印度相關語就是「明」[註5] ; 相對為「無明」,這不就是暗喻佛的「明」「智」就是對治眾生的「無明」嗎 ? 這些以放光說法方式,會否只能相應上根菩薩的呢 ? 莫怪乎學生讀不通《華嚴經》了。真的不可思義 !
若說到不可思議,釋尊久遠成佛,先為上界聖眾放光說法已十分奇特,若
佛放光展示五光十色的華藏世界海,聖眾雲集的描述,配合印度傳統,須彌山及至四山八海的聯想,構成了一個密教圖像---「曼荼羅」,一幅幅眾聖圍繞的集會,密教通稱這萬德莊嚴的境界為「秘密集會」(此非現代社會所指的非法組織),曼荼羅是佛境界的具體投射呈現,是佛悲智的引導,因下界眾生難以想像,古德把之以圖像記錄,《華嚴經》也許只是文字的表述的「曼荼羅」也說不定。還有善財童子據考是佛住世時之真實人物,雖然歷史上的善財,與《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善財未必同為一人,但是否暗示《華嚴經》出處跟善財這一居士菩薩身份有關呢?真的待考。但全經貫以世俗人身份修行,由善財起信為初(信為道源功德母,也是此經所說),始受智慧文殊(暗示以般若或六度波羅蜜起修)為化導,曆參種種磨練---五十三參,聞思修行,效普賢行願 : 由懺悔業障到普皆迴向(十大願行.發大菩提心)及從起居生為中,時刻圖思利益眾生(淨行品),最終回歸初心文殊,佛性、根本智的體悟……走筆至此,才發現《華嚴》奧義難測,既通顯密,亦通空有禪淨,遍觀看似隱晦難明,似明非明,卻又有所得著,唯自嘆根性庸劣,《華嚴》不可思義 !

註1 : 五時八教智顗所主張之天台宗教判。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之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所言:華嚴時,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之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當時說教之內容是正說圓教……華嚴經有前分與後分之區別,前分是三七日時之說法,不含聲聞在內;後分如入法界品,則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此時之說法程度太高,聲聞皆如聾如啞,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
參引佛光大辭四版、p1132

註2 : 智顗大師(538~597)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隋代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人,俗姓陳。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年十八,投果願寺法緒出家。未久,隨慧曠學律藏,兼通方等,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諸經,二旬通達其義。陳天嘉元年(560),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慧思為示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師遂居止之。一日,誦法華經藥王品,豁然開悟。既而代慧思開講筵,更受其付囑入金陵弘傳禪法。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

註3 : 善財五十三參中,最初及最終,均同參文殊菩薩,故計為五十二。
註4 : 盧遮那(一)梵名 Vairocana。意謂光照,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又作毘盧遮那、盧舍那、流舍那、淨滿。各宗說法不一。如華嚴宗以盧舍那乃毘盧舍那之略稱,為報身佛,乃華嚴經所說蓮華藏世界之教主。另如天台宗則以毘盧遮那為法身佛,以盧舍那為報身佛,以釋迦為應身佛。佛光大辭四版p6271
學生禮柏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