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道安之「本無」

高僧道安師事北方名僧佛圖澄, 奠定佛學素養基礎。 游方問學, 訪求經律, 學識修持, 弘傳佛法, 研習佛學。雖處魏晉玄學之風, 確實傳播佛法道理, 沒有成為清談名僧。
佛教入華, 初始當作方術, 後多翻譯禪學, 及後至道安時代, 般若系是最流行佛書。佛法名詞常與老莊玄学詞彙比附格義。
道安以前, 其中一部份, 如道行、放光、光讚等般若經, 唐玄奘大般若經還未登場, 解空及翻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還未來華, 真空假有中觀仍未登場。 般若顯學, 各人理解不同, 衍成「六家七宗」。 道安所持學說, 是最重要一派- 本無宗, 最接近性空思想。
「本無」, 是原梵語"Tathata"對譯。 後世多譯為「真如」。 原義指一切人事物真實相狀或本性, 是由般若智慧觀照體會出來, 就是因緣和合, 就是空。 因接近玄學家之「貴無賤有」及天地萬物以無為本, 而譯為「本無」, 同義「空」。
道安認為一切現象, 本性空寂, 即是「本無」, 禪定般若觀照能得。「本無」是一切法根本, 現象紛亂則是「末有」。心回「本無」, 自能去滯「末有」。 佛家空義是超越時間性, 「無始」才能附合緣起法則; 「當體即空」, 「本無」與「末有」不可分, 無始無終。 這是道安時代老莊思想、格義方式不自覺薰染、誤導。 值得一提, 道安中年之後, 警覺格義附合易起混淆, 禁門人研習俗書。 還提出翻譯「五失本」、「三不易」指導原刖。
道安思想是宗教的, 雖在時代背景及個人語言限制, 空義未透徹體會, 卻為將來佛學弘揚作了前引, 盡了信教及傳道歷史任命, 奠定中國佛教。

試論道安之「本無」

對于道安的“本無”説,現在已經見不到道安本人的相關著作了,因而我們只能從其他人轉述的材料中來推論“本無”説的内容。但是這些材料所展示出來的“本無”説的内容并不一致,概括地説,有兩种觀點:一种觀點認為“本無”的意思即指萬物“本性空寂”,這就與般若學正宗對“空”的理解相似;一种觀點認為“本無”的意思是“以無為本”,這就與魏晉玄學中王弼的思想有相通之處,或者説就是玄學的佛教版。
對這兩种觀點進行辨析成為理解道安“本無”説内容的關鍵。

(一)認為道安的“本無”説與般若學正宗對“空”的理解相似的是吉藏,他在《中論疏》中説:“一者道安明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按,應為‘末’)有。若詫(按,應為‘宅’)心本無,則异想便息。睿法師雲,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未即。師雲,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旨于性空,以爐冶之功驗之,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實。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無异也。次琛法師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后,故稱本無。此釋為肇公《不真空論》之所破,亦經論之所未明也。若無在有前,則非有本性,是無即前無后有,從有邃無。經雲: 若法前有后無,即諸佛菩薩便有過罪;若前無后有,亦有過罪。故不同此義也。”
  
般若學所謂的空不是在萬物之外去尋找空,而是在萬物自身中去體認空,萬物由于無自性,是假有,本身就是空。僧肇的批評從反面説明了道安“本無”義的特點和缺點,其特點是在主觀上偏向于無,其缺點是通過否定有而達到無,即在有之外去體認無。

  (二)就道安有、無分离偏重于無這點而言,在思路上是與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相一致的。
貴無論認為事物的本體是“本”,現象是“末”;事物之“本”由于是最高的看不見的無形無象的,因而是“無”,事物之“末”由于是有形有象的,因而是“有”。“無”是事物的根本、本體、决定之物,其重要性在“有”之上,邏輯上在“有”之前,位置在“有”之外,因此,要以無為本。何晏説: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認為萬物的存在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無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原。王弼也説:“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認為有生于無,無是本體,是根本。“本無”、“末有”是玄學貴無論的最高哲學范疇,“以無為本”是貴無論的基本思想道安“本無”説的核心内容是“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正是用“以無為本”的玄學思想來理解佛教般若學所謂“空”。同時,王弼既然認為萬物的根本是“無”,因此,就應該回到“無”這個“本”,主張“反本”、“崇本息末”,將“以無為本”的客觀規律内化為主觀的生活原則,即在强調他所認為的客觀規律的同時,也强調人對此規律的認識和運用。道安所謂“苟宅心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强調主觀對“本無”的認識及其作用,在思路上、甚至在用詞上都是相似的。

  從般若學在魏晉時期的發展來看,鳩摩羅什以前對般若性空的理解都没有達到符合般若經典所闡義理的水平。道安正是處于這個時期,他所理解的“空”就是所謂“本無”,雖然與般若學正宗“空”的思想尚有距离,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反映了中土人士對般若性空理解的發展。如同道安既反對“格義”,又不得不使用“格義”一様,這种特點正好表明他是一個過渡性的、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佛教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