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經」藏傳佛教教育特色,1152-1169年,西藏桑薄寺第五位堪布恰巴曲桑(1109-1169),據印度著名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的辯經制度而建立,他是噶當派的,從噶當派開始,跟著薩迦派等等其他派系相繼跟隨,從此「辯經」成為藏傳佛教的傳統。
所謂辯經,以佛學經論內容為主。先定辯論方式,2人或以上為組,再依論題,一方作支持,另一方作反對,一問一答,答完再問,破立分明地各抒己見,互呈論點,以證己正和力擊對手之歪,每一方都要各當一次,正與反方2種角色,即為完成該次辯論。
現代人眼光看辯經,頗為有趣。大概有三種模式。
(一)經院式:類似上課,學僧每天都練習的。師傅先講經授課,再續一向學僧提問關於所授之課內容,增加學僧的記憶,然後學僧各散組論辯,或同級學僧互組而辯,或挑戰上級學僧而辯,或上級學僧提問,而下級學僧全班齊心討論作答反擊,相當活潑的教授方法。
(二)公開式:類似答問大會,定期舉辦,主辨單位為提問者,由有地位的活佛或被推選出的僧人組成,答辯者為學歷較高的學僧,按學歷同級別成組的集體作答辯。提問者依次提問,各級學僧組輪流答辯,展開辯論,活潑而激勵性的教授方式。
(三)正式辯經:重大節慶裡舉行,舉行地點也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地方,扎倉(學院))的中心---都網(大會堂),即寺院面積最大的室內部份,由門廊,大經堂和佛殿組成,這是回廊式高牆密封著的寬闊而黑暗大空間,殿頂側窗陽光灑照在十餘米高的佛像上,氣氛肅穆。就在這明亮與陰暗掩映對比的莊嚴神聖環境中,進行2人相對的辯經,A發問B答辯,經過一階段後,轉B發問A答辯;雙方背後各自有支援上師,也會幫忙提問,都網內,由門廓直到佛殿間的通道兩旁肯定坐滿觀摩者,好不熱鬧。
進行辯論,成績優劣,獎與罰,都是加深自己所學的理解,體會和表達,亦公開被驗證自己所學是否如法如理,我認為這點是最可取的地方,最配合現世知識氾濫的年代。
參考文章:羅碧玲〈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問難”〉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