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

觀心

天臺判教方式,有幾細緻?嘗試直接以七番共解之「通」:(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及五重之義之「別」,(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剖析《法華玄義》內之(六)觀心。

明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明「觀心」。
五重之(1)釋名:「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名之為「經」。釋名竟。
七番之(一)標章:「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復不滅,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
七番之(二)引證:觀心引證者,

五重之(1)釋名:《釋論》云:「一陰名色,四陰名名。」心但是名也。
五重之(2)辨體:《大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定者,第一義定。」證心是體。
五重之(3)明宗:《大經》云:「夫有心者,皆當得三菩提。」心是宗也。
五重之(4)論用:《遺教》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是用也。
五重之(5)判教:《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覺觀心是語本。」以心分別於心,證心是教相也。

七番之(三)生起:觀心生起者,以心觀心,由能觀心,有所觀境,以觀契境故,從心得解脫故;

五重之(5)判教:若一心得解脫,能令一切數,皆得解脫;故分別心王、心數,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

七番之(四)開合、五重之(5)判教:觀心開合者,心是諸法之本,心即總也;別說有三種心,煩惱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業心是二支。苦心即法身,是心體;煩惱心即般若,是心宗;業心即解脫,是心用;即開心為三也。分別十二因緣,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別心滅,即有四聖高下,是為教相,兼於開合也。

七番之(五)料簡:觀心料簡者問:「事解已足,何煩觀心?」答:《大論》云:「佛為信行人,以樹為喻,為法行人,以身為喻。」今亦如是,為文字人,約事解釋,為坐禪人,作觀心解。又《論》作四句評:「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闇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今使聞慧兼修,義觀雙舉,《百論》有盲跛之譬,《牟子》有說行之義。

《華嚴》云:「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偏聞之失也。」下文云:「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偏觀之失也。」何者?視聽馳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但貴耳入口出,都不治心,自是陵人,增見長非,把刃自傷,解牽惡道,由其不習觀也。若觀心人,謂即心而是,已則均佛,都不尋經論,墮增上慢,此則抱炬自燒,行牽惡道,由不習聞也。若欲免貧窮,當勤三觀,欲免上慢,當聞六即:世間相常住,理即也;於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名字即也;深信隨喜,觀行即也;六根清淨,相似即也;安住實智中,分證即也;唯佛與佛究盡實相,究竟即也。修心內觀,則有法財;正信外聞,無復上慢;眼慧明聞,具足利益。何得不觀解耶?

一切語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由於慧心。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1)」法尚無一,心竟觀出以上種種,無非因眾生病而設之藥也。

註:(1)《大正藏》,33冊,頁778下。

觀心概念

天台宗觀心法門是解經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實踐部分,不僅是禪觀方法,更將教理融入當下一念心的哲學與修行智慧:

一、核心精神:將教理收歸一念心
觀心法門的核心精神是不離當下的一念妄心,觀照和體證究竟的實相真理。智者大師認為,離開眾生現前的心念另尋佛法是徒勞的;正如文中所說:「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因此,所有關於經名、本體、宗要、力用、教相的討論,最終都必須落實在「觀心」上。

二、觀心釋經:以「妙法蓮華經」五字為例

1.觀「心」即「妙法」:
當下一念心非有非無,覓之了不可得(空諦),卻能具足一切萬法(假諦),當下即是中道實相(中諦);這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狀態就是「妙法」。

2.觀「心」即「蓮華」:
蓮華喻「因果同時」,在觀心時,能觀的智慧(因)與所觀的實相(果)是同時具足;當下觀照一念妄心即顯現清淨實相,就是「花開蓮現」。

3.觀「心」即「經」:
「經」有「貫攝常法」之意,一念心具足一切法(貫),能含藏無量義理(攝),其體性常住不變(常),能作為修行軌則(法),所以心本身就是「經」。

三、具體觀法:一心三觀
天台觀心法門的核心源自於龍樹《中論》的「三是偈」,即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1.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
觀察當下一念心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當體即空;如此觀察,能破除以心為實有的執著(我執、法執),證入真諦。

2.觀「亦為是假名」(從空入假觀):
雖然心性本空,但在空性中,緣起的作用宛然,能顯現無量的念頭、現象和世界;此觀察能破除對「空」的執著,發起大悲,善巧分別一切法,利益眾生,證入俗諦。

3.觀「亦是中道義」(中道第一義觀):
觀察一念心當下即空即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空與假是一體兩面、圓融無礙、超越二邊的絕對真理,即是中道實相。

天台宗圓教的觀法為「觀於一心,三諦之理,不可思議」,強調一念心中圓融空、假、中三諦,任舉一觀已達圓具三觀之不思議境界。

四、觀心次第:六即佛
為防止修行者在觀心時產生「未證言證」的增上慢,天台宗設立了「六即佛」的階位,讓行者清楚自己的位置:
1.理即佛: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世間相常住」。
2.名字即佛:聽聞佛法,理解「即心是佛」的道理~「於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
3.觀行即佛:依教奉行,實際修持觀心法門,伏住煩惱~「深信隨喜」。
4.相似即佛:觀行功夫加深,煩惱薄落,猶如見道~「六根清淨」。
5.分證即佛:破無明,證法身,逐漸契入實相~「安住實智中」。
6.究竟即佛:徹底圓滿佛果~「唯佛與佛究盡實相」。

「六即佛」之階位讓行者清楚自己的位置,確保「觀心」既有的崇高理論基礎(理即),亦有清晰、踏實的實踐路徑。

五、觀心與教相的統一
強調觀心不是脫離經教的盲修瞎練,必須「聞慧兼修,義觀雙舉」。
只聽聞不觀修,如同「貧人數他寶」,不得真實受用;只觀修不聽聞,容易「未得謂得」,墮入增上慢;正確的做法是以聽聞經教樹立正見(如五重玄義),以觀心實踐印證和體現經教。

六、結語
天台宗的觀心法門,是一套將龐大精深的佛教哲學體系,巧妙地濃縮於當下一念,並轉化為可操作禪觀實踐的方法,讓《法華經》的「妙法」不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修行者每一個如實觀照的當下;通過「一心三觀」,於一念中圓證三諦;透過「六即佛」,步步踏實,從凡夫至成佛,正是天台宗「教觀雙美」的特色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