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净土思想特色

  在各种大乘经论中,虽广说十方诸佛净土,称扬其为广大易行道,但特别赞歎称扬的是弥陀净土,认为是各种法门中最为殊胜者,众生应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所表现的特色,是他在因地修行时立四十八大愿,以无边的悲愿功德,现起极乐世界。并且肯定的誓称:不论何人,只要信赖弥陀愿力,愿生极乐世界,称念阿弥陀佛,不问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专诚虔敬,一心不乱,就能为弥陀的佛力所加持,而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带业往生,在极乐净土里修学,不论时间多长,一定能了生死,进达于无上菩提,故称弥陀净土最为殊胜。
此法门之殊胜在于是佛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净土法门,微妙不可思议,只要念一句佛号,就能横超十界,速成无上正觉。

(一)、三根普被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在《无量寿经》汉译本中有详细的介绍和归类∶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二)、带业往生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云:“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印光大师文钞》](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业惑虽然未消,但可以带惑往生,所以叫带业,净业就不能叫带。故带业往生之带业,是指惑业种子,非指现行烦恼,不可能带此现行业而往生。

(三)、自力他力
在《净土十疑论》中智者大师解答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作“四料简”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偈颂,令后代净业行人信心倍增。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往生净土的法门很多,但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一个最容易的法门。能具备信愿行的三资粮,和其它不可少的福德因缘加上老实念佛,一心不乱,这是决定能否往生的条件。

净土思想特色

弥陀净土思想(或称净土宗思想)是大乘佛教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派,以信仰阿弥陀佛及往生其西方极乐净土为核心。其主要特色可总结如下:

1. 他力本愿:弥陀净土思想强调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非仅靠个人修行的自力,来实现解脱。特别是依靠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愿),发愿救度一切信众往生极乐净土。

2. 专修念佛:净土宗修行的核心是「念佛」,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通过念佛可以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并在临终时往生极乐净土。这种简单而专一的修行方法使净土思想易于普及,尤其在大众中广泛传播。

3. 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宗信徒相信,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的世界,修行者一旦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不退转,最终成佛。因此,往生净土被视为超越轮回、获得究竟解脱的最佳途径。

4. 平等救度:弥陀净土思想提倡普遍救度,强调阿弥陀佛愿力能接引所有众生,不论其根机、地位或智慧高低,人人都有往生净土的机会。因此,净土宗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吸引了广泛的信众。

5. 信愿行三资粮:往生净土的条件被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信即对阿弥陀佛的信仰,愿即求生净土的强烈愿望,行即念佛修行。通过具足这三者,信徒能够实现往生极乐净土的目标。

总之,弥陀净土思想的特色在于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和愿力,通过念佛修行,平等地救度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最终达到解脱成佛的目的。这种思想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简易而实效的修行路径,因而在东亚佛教中广泛流行。

阿彌陀淨土的根本意趣

根據《無量壽經》記載,於過去世中,有一位國王聽世自在王佛說法時,心生法喜,決心出家,法號法藏;時世自在王佛展示了二百一十億種諸佛的世界,法藏比丘經五劫後發起四十八種誓願,建成了西方極樂世界,他也成了此淨土之主——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

淨土是佛法的核心,是大小乘所共的理想界,聲聞乘重身心清淨,大乘不單如此,還祈求剎土清淨,若要使所依的世間轉化為清淨,必須讓眾生清淨,剎土才會清淨;修慧學使法身圓滿,修福德使淨土圓滿,福慧雙修方能成就佛果,因此作為對一大環境的期盼,以智慧使眾生心清淨,從而讓此土清淨如佛土,是大乘所要履行的。

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皆認為,戒律是三乘的共同基礎,淨土則是三乘共同維護的,兩者不應獨存。

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對於我們來説是向落日處,是無量壽、無量光的象徵,為佛的果德修彌陀淨土,是究竟圓滿的,而發心、修行和證智等過程,便由重智慧的東方阿閦佛助眾生實踐;阿閦譯為不動,阿閦佛有慈悲不瞋、常住菩提的堅定,是日出起行的象徵;印順導師認為修淨土法門不應只顧如來果徳,而忘卻智慧堅定的菩薩萬行,忽略理性的徹悟怎得事相的圓滿;《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參就是念佛法門,接著五十二參可不能鬆懈。

阿彌陀淨土重信,往生阿彌陀淨土的條件,是當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時,要產生堅定的信心,發起菩提心,在一念之間真誠地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世的眾生縱然還未出家成為沙彌,也需要守戒律和供養三寶,所積集的功德或有不足,也可帶業往生彌陀淨土繼續修行,但必須真心發起菩提覺悟之心。

參考文獻:
大乘佛教典籍課文第五章。
邱高興《新譯無量壽經》,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
釋印順《淨土與禪》,正聞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