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達摩的「二入四行」論主要依據什麼經典?

緣起

菩提達摩,是被中國禪宗所推認為東土佛法(禪)的初祖。達摩從印度遠渡到中國來,對當時的中國佛教,像播下一顆種子一樣,這顆種子,一天天地茁壯成長,繁衍豐茂起來,終於使到印度佛法在東土中國開闢了中國禪法的一片新天地。

論「心意識」之阿賴耶心理作用

這是唯識課程第四講的思考題目。

佛陀對「心意識」的開示
論及「心意識」,從佛教的角度去認識,便必須要了解佛陀是如何解說這「心意識」的作用。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九經〉:「世尊告諸比丘:『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大正二‧八一下)

走到綜合考試

經過三年半在遠程的學習,感恩IBC上下各種因緣的促成,今天終於走到綜合考試這一關。非常懷念這段時期的學習點滴。在臨考前,對自己這三年半的作業做個回顧,也在論壇中遊覽各位同修的分享 (論壇真的很好用),才發覚這趟學習有如此豐盛的收穫。感恩IBC.

無我論

看過幾篇文章, 無我論釋述可以多方多面的。 總結其義, 不出二前提一結論。 人由五蘊組成, 別無其他。 每蘊中, 找不到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因此人身上並沒有任何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這就是無我。

佛教與語言

近來聽過講師課堂, 覺得好有意思, 想跟大家分享。

每部經典開首, 都冠以「如是我聞」, 為什麼呢? 是否蘊藏著什麼義理? 這涉及人類思維及語言概念。

一切法根源問題之略說

佛教主張 「業力」 、 「無我」 、 「輪迴」, 然它們看似有矛盾 。 輪迥主體是什麼 ? 佛滅後 , 慢慢出現一切法的根源等問題 。

各部派也建立理論 , 而走向「實有」。
般若以「空」破「有」。
其後中觀破二邊 。龍樹 <<中論 .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說 : 以有空義故 , 一切法得成 ; 若無空義者 , 一切則不成 。

<<法句經>> 隨感分享

原始佛教的 <<法句經>> (Dhamma-pada) , 品品精彩 , 金句處處 , 多讀多看獲益良多 。

例如 <雙品> 有以下兩段 , 道出生命輪迥及解脫 , 「心」為主導 , 轉化內心 , 離苦得樂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若以染污意 , 或語 、 或行業 。
是則苦隨彼 , 如輪隨獸足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缘起法

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上不会有严格的界说。印顺导师解释杂染的因缘称为缘起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然具备某些条件;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 。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聖諦

一個苦字貫穿苦, 集, 滅, 道四聖諦.

勻起我於前年習禪修時導師曾經說過, 有情識的眾生, 心性總是貪戀快樂和抗拒痛苦的, 不知道苦是真理, 要如實觀照它, 接受它, 超越它. 禪定時,觀照三相- 苦, 無常, 無我. 還要明瞭八正道修行. 但佛教有一條解脫輪迴之苦的道路, 使人達至一個完全寂靜的境界, 這是絕對快樂涅槃境界.

<<中阿含. 箭喻經>>隨感

佛教的內容特別豐富複雜. 佛說法也常運用哲學,方便接引各種思想界大衆. 哲學是提出問題, 引發思考. 但要平等性之.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