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禅波罗蜜门修行法门浅谈

乾寳和尚讲述

第三章 禅波罗蜜门修行法门浅谈
我们再讲讲禅修修行法门。
禅修行者,必须选择和自己契机的法门而入禅。若按照经典里边去找寻,禅门则又无量无边。但禅门一法修行的根本,只有两个:
一是色法,二是心法,也叫做名法。摩诃衍偈云:
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遇如实观,亦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分别于诸法,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其中,色法又分二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入出息念门。
心法只有一门:能观心性,称之为上定。可以以心生心,别开色法而又生起一个觉知的心。这种觉知心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世间禅门;二是出世间禅门;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这三种禅门对应三种摄心的境界:一是出法摄心;二是灭法摄心;三是非出非灭法摄心。
为什么叫做法门呢?门的意思是通达、通过、通到。我们要去到哪个房间,都需要从门走进去。
行者如果以入出息念作为自己禅修的法门,通过觉知自己的呼吸而达到摄心的效果,慢慢入禅,达到色界根本四禅、无色界四无边处禅、四无量心、十六殊胜、通明等禅,都是属于世间禅门。也就是出法摄心,此种方法是凡夫的修行法门。
行者如果以观察色法作为禅修的法门,比如通过不净观的修行法门来摄心而得入禅定,达到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处,就是出世间禅门,也就是灭法摄心。这是声闻、圆觉二乘的修行法门。
行者直接以心观心而得入甚深禅定,以智慧神通力反观自性,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以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境界,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也就是非出非灭摄心。此一法门是菩萨修行法门。
当我们觉知自己的呼吸,就会发现一呼一吸就是生命。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温度上,就会察觉呼吸的“火大”的特征,而地大、水大、风大并没有衰败或者减少。而我们自己可以感知呼吸的这个心,称之为“识”,它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变化的。以上三法合和,并无区别,都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呼吸而言的。其中并没有多少优劣之分。而凡夫愚钝,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究竟实法,于是就自己开始无明妄想,生出人、我、众生、圣者,吃斋、念佛、作恶、造业,而且用这些妄想把我们自己的心污染的一塌糊涂,颠倒是非,拨无因果。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三界苦海流转不息。追究其根源,就是以上的三个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把一切修行从究竟上归为禅波罗蜜,又将禅波罗蜜划分为三种法门,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以入出息念而入手禅修,可以快速入禅,而且比较容易体悟诸法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以不净观等色法而入手禅修,一能断除贪欲,二是能辨明梦幻假象;以心观心入手禅修,能降服一切烦恼,还可以了无万法皆空。以上三种禅门是禅修万法的根本。在后面我们讲到“释禅波罗蜜修证”中,会进一步说明。
实际上,以上三法,都是可以作为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禅门的,入出息念禅法,是佛陀为声闻弟子而演说,说观想息等方法共十六步骤——十六观息。佛弟子依教奉行,都成就了圣道。所以,入出息念也是出世间禅门,也就是菩萨乘禅修门。阿那波那即是菩萨摩诃衍;以色法为禅修法门的行者,不仅仅是二乘,也包括了凡夫、外道以及菩萨乘。但是,外道禅法将注意力专修于外界的色法上,追求长生不老、康健安泰等等,并没有从究竟意义上对治自己的心。而佛法是修心,佛陀的弟子将自己的注意力用在自己的心上,这是和外道最大的区别。外道并非贬义,而是指“心外求法”。凡夫也可以观色法入禅,菩萨可以观色法入禅。如行者修行不净观时,对于尸体的脓、烂、胀、淤等观想,即是菩萨摩诃衍;以心观心的禅门也并非仅仅是菩萨的专属修行。外道的禅修也有观心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生起四十八种见解。凡夫直接观心而得入四空境界,也可以达到佛陀声闻弟子的层次。如佛陀所言,我弟子善治心故,能离三界。
所以说,三种禅门互通,具体能达到什么境界,还要看行者的用心,同样的禅修成道,其结果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都以入出息念而禅修,有些人就会达到九想、八背舍、自在性等禅。而有的人就达不到。初学者,未必有这些境界;二乘弟子至少会达到自在定禅;菩萨具足方便波罗蜜,随意无碍,会通达种种境界。我们会发起什么境界的心,也和我们自己宿世的因缘有一定的联系。一位宿世没有善根、福报,因缘又不具足的众生,很难发起广大无边的度众心。
诸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这个无为的区别就在于心。我们讲到“从禅波罗蜜起教”会仔细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