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是菩提

您知道嗎?
在《六祖壇經》裏,告訴我們『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您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煩惱的嗎?
或許您對此課題有相關的資料可供大家參考學習,也歡迎您與大家分享。感恩。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
首先,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在佛教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如人大梦方醒,大彻大悟,恢复了自性的光明,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中常讲菩提之路,菩提大道,这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其次,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为什么经典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人人皆具佛性,我们的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为妄想、执着、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业,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烦恼,障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只要我们一念觉悟,放下烦恼,菩提智慧那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见了,烦恼就又产生了。这个烦恼和菩提是在一念觉悟与迷惑之间,互相转换,相辅相成的。菩提要在烦恼中修,烦恼要因菩提而灭。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菩提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好比我们古人的阴阳学说,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对,没有阴哪有阳?没有阳又何谈阴?
总之,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煩惱即菩薩提』

釋尊總是呵責煩惱,以煩惱為生死的原因,勸弟子捨斷煩惱,以無漏智得解脫。文殊現出家相的,卻不重視釋尊的律制。經上說:文殊是從東方寶氏世界、寶英如來那邊來的,贊助釋尊弘法,也獨當一面的說法。現出家相的文殊菩薩不在僧中雨安居,而在「王宮采女中,及諸淫女、小兒之中三月」,與傳統的出家生活不同。文殊國土的「無差別說」,是「皆依勝義」,一一法到究竟處,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淨,無二無別的如,法界,是沒有差別可得的。這才能不著煩惱又不離煩惱,不著生死而不離生死。文殊所代表不思議解脫,如『諸法無行經』說:勝意比丘持戒、得定,少欲知足,修頭陀行,這是「佛法」中的比丘模樣。喜根比丘不稱讚少欲知足,嚴持戒律,但說諸法實相~貪、嗔、癡性即法性;說貪欲、嗔恚、愚癡~一切法無障礙。如偈說:「貪欲是涅槃,嗔、癡亦如是,於此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若人無分別,貪欲、嗔恚、愚癡,入三毒性故,則為見菩提,是人近佛道,疾得無生忍。」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煩惱即菩提。
文殊法門是著重於此的。說得平實些的,如『般若經』說:「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菩薩要長期在生死中度眾生的,如入正位~入正性離生,斷煩聖果,那就多也不過七番生死,不能長在生死修菩薩行了。所以說「菩薩不斷煩惱」。但猛利、相續煩惱,能作重大罪業的,還是要伏除的。(如馴養猛獸般)制伏、淨化煩惱,留一點煩惱,才能長在生死,利益眾生。這樣,對菩薩修行成佛來說,如善巧方便,煩惱還是有相當意義的。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說:「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喻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
「初期大乘」佛法,著重於勝義法性的契入,所以能不離煩惱、不著煩惱,於生死海中利益眾生,以圓滿一切智~無上菩提。本著這樣的慧悟,攝化眾生,也就處處可行方便。對於傳統的「佛法」是有衝擊的,所以佛教界有「大乘非佛說」,及聲聞法是「小乘」的互相對位。【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第四節初期大乘經典的思想》(上冊)釋顯如、李鳳媚譯、佛光出版社、二OO一年】

『煩惱即是菩提』

《六祖壇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當擁有“我”的想法,以主觀的態度去面對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思想時,可能就是煩惱。
當沒有“我”的想法,以客觀的態度去面對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思想時,可能就是菩提。
這就是一面兩體的道理,以不同的心態去面對同一件事,結果成兩樣。

重點在“心”。佛陀四十九年中說了那麼多法,大德記錄了那麼多的佛法,就是要我們踏實去走修“心”這條路。

看著講義以為懂,覆蓋講義卻腦海空白一片,考試臨近情緒變得很緊張,就是因為有“我”想~我的考試/我的表現/我的成績。終於生病了,才“覺”自己執著。於是趕快看醫生是為了不影響考試,回家好好吃喝休息也是為了考試,書仍繼續溫習都是為了考試,但感覺身心壓力已沒那麼大了。因為心境已不同了。

釋尊總是呵責煩惱,以煩惱為生死的原因,勸弟子斷捨煩惱,以無漏智得解脫。文殊國土的「無差別說」,是「皆依勝義」,一一法到究竟處,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淨,無二無別的如、法界,是沒有差別可得的。這才能不著煩惱又不離煩惱,不著生死而不離生死。文殊所化表的不思議解脫,如

就是一個看不到觸不到的“心”在作怪。

面對同一場考試,準備考試的功夫沒少但效果很不同。不是說醒覺後放下講義即出口成文下手成章,是心能空出來,感受到大德老師們,給我們選的講義和參考資料都是精粹,讀來字字珠璣養心。現在溫習有享受的幸福感覺了。經驗了空心才有養性的可能。體會到空心對修行很重要。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烦恼是由生活中,种种不如意所引生的心境,菩提是由生活中,种种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觉悟心境;由此可知,烦恼(梵语klesa)不离生活,菩提也不离生活;生活能引生烦恼与菩提。心生烦恼,心也能生菩提,烦恼菩提不离心,离心无烦恼菩提;烦恼当下觉悟烦恼即菩提,菩提不觉悟者菩提即烦恼;是故,菩提由烦恼净化中得,离烦恼无菩提,这就是烦恼与菩提之间微妙之关系,烦恼即菩提若能正观深入,则能入道,与佛常相左右,共游法界,自在自得。
维摩诘经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
维摩诘经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是大菩薩的善巧方便。釋尊呵責煩惱,以煩惱為生死的原因。<<諸法無行經>>說「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菩提與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門,平等無有異。」(大正15,no.650, p.759c09)。菩薩要在生死中度眾生,煩惱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善巧方便。<<維摩詰所說經>>「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大正14,no.475,p.549b04)」。
在眾生方面,煩惱是引導眾生尋找解決煩惱的方法,成佛的明燈。龍樹菩薩認為眾生能了解空性,依佛法修行,通達空性,般若現前,煩惱便會消失。在我個人方面,於工作上有煩惱,但這煩惱推動我多些觀察現居住的社會變化,覺知要接受現狀,一切事相都不會長久,以多些看書來轉移自己不快樂的情緒,對浩瀚的佛法多些認識,可算是拉近我與佛道的距離。

感恩分享详尽资料。祝福您佛道长远,圆证无上菩提!

感恩分享详尽资料。祝福您佛道长远,圆证无上菩提!

waicheng的头像

Re: 煩惱即是菩提

各位安好,
阿弥陀佛。

若丛缘起的角度来回答,无疑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因缘和合而成。无有一法是实在与实有。
所以“理论"上而言是没有实在的烦恼可得,亦无实在的菩提可证。所言之烦恼与菩提当下即是空性,一堆因缘的组合在生起与灭去而已,在法性上两者是等同无差别的;所以《六祖壇经》说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烦恼“的时候,难免还是需要缓和下来处理。末学通常会自我提醒,一切所发生必有其原因, 必有一些佛菩萨想让我学习与成长的(things happen for good reasons)。 然后依序圣严法师所指引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通常”放下它“ 那一部分需要花的时间较长。然而自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毕竟每一个人沉淀与消化的能力都不一样, 也不需要过于强迫自己。况且如果一位众生誓言行菩萨道的话,那也意味着需要接受与包容所遇到的一切因缘了。

慧菁合十

感恩分享。祝福您继续勇猛前进,增上缘不断,直至圆满菩提!

感恩分享。祝福您继续勇猛前进,增上缘不断,直至圆满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