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核心思想引導眾生透過積極修學菩薩道,成就佛果,達至解脫世間種種煩惱。這種意圖是相當清晰。《華嚴經》的佛性論思想嘗試結合現實世界,佛與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佛國境界從來不是空中樓閣,遙不可及,而是眾生有參與的機會,與眾生生命發生關係,佛菩薩不單是眾生凡夫信仰參拜,求神問卜的對象,而是切實關顧我們眾生,只要我們依據經中所描述的具體方法來修學菩薩道,有情眾生同樣有希望可以達到如此絢麗的佛國境界。正因為佛性從來並不是外在於人的一個虛擬假設,而是切切實實地本來就具足於眾生的中,不假外求,人人皆可以成佛的條件與可能,這正是生命的希望與依歸。這一點可以說是華嚴經對佛教信仰,乃至弘化上的重要突破。一方面令佛教修行的方向目標明確化,讓修學菩薩道,更清楚自己達到如何的境界。另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認為佛性只是外在於人的一種假設,從此確立了佛性是本自具足於眾生心中,人人皆可以成佛,佛教對人類生命提昇的現實意義大大強化,修行自然更具吸引力,佛與有情眾生的距離大大縮短,清楚區分出佛教與神教的岐義。在此基礎上,日後再發展出“三界唯心”、“一切唯識”等思想領域。 |
|||
华严经核心思想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五教十宗等。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用来解释宇宙发生和人生现象的基本理论。
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事,事即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六相圆融”说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缘起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圆融关系。所谓“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十玄无碍”,又叫做“十玄缘起”,是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理论。“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深浅,把佛陀一代言教分为五类,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
总之,由以上可知,华严核心思想即s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五教十宗等。
华严经核心思想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五教十宗等。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用来解释宇宙发生和人生现象的基本理论。
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事,事即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六相圆融”说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缘起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圆融关系。所谓“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十玄无碍”,又叫做“十玄缘起”,是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理论。“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深浅,把佛陀一代言教分为五类,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
总之,由以上可知,华严核心思想即s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五教十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