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分析:“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弘反于无也。” 他“以无为本”为立场,进一步认为“有生于无”,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万物始予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这种“有生于无”的看法后来亦为本无宗所采纳,然而,本无宗及后分成两派,以道安为首的“本无宗”和以竺法深为首的“本无异宗”。
道安的“本无宗”强调以“以无为本”,而竺法深的“本无异宗”却以“有生于无”来印证般若第一要义。道安之“本无宗”理论当以“无”为本,假“无”解空为立宗根据。正如吉藏在《中观汪.同异门》所述道安本无宗的立场建基于“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本有。若宅本无,则异想便息。” “无”应于万物衍生之前,“空"是世间事物之起源,众生执着不通者正是本有。假如藏在心中的是本无,自然烦恼不起,再不外境所牵缚。所谓本无者,吉藏进一步阐述:“安公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 “空寂”即万物本无自性,更无生灭,究竟皆空。道安的本无强调世间事物本质都是“空寂”,故称“本无”。
《名僧传钞晏济传》所载: “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为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无本之论,由来尚矣。何者? 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 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易豁矣,夫祟本可以息末,盖此之谓也。”
宇宙万物在出现之前,一切本无,唯有元气陶化万物,万物才得以产生,故一切皆众缘和合,自然而生,无有造物者之可能,因此“无”必于“元气”之前,“空”实为“众形”之端。纵然事物由“无”而生,唯不能看成是“虚豁”之中形成之万物,“虚豁”即所谓“虚空”,也就是“无”,两者概念不同,而“无”和“空”是事物得以形成的依据,倘若众生能将“本无”长存内心,自然烦恼可除,不再为世间人事所缠绕,此为“崇本可以息末”。
“崇本息末”本为王弼提倡,“本” “无” “道”不异,皆为宇宙本体。“末”为万物,世界种种现象,人事制度,纲常礼教。《老子注》五十七章: “夫以道治国,则崇本以息末。”又《老子指略》 : “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提出本的重要性,亦末支次要得多,但亦有一定作用。
道安在王弼立场上演译,提出空无为本,万有为末。所谓“崇本可以息末”,就是要彻底体悟诸法实相为空无,空无了然于心,烦恼自可消灭,达至涅盘化境。有云:“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虚豁”道安尝试引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来所说“可道”的道可说是俗谛,而道安所说的“常道”、“空无”、“虚豁”则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