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论》,涅槃是“非有非无”的,为何?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1 正如佛經中所說,斷除一切有及非有; 由此可知涅槃既非實有也非虛無。
2 佛經所開示的緣起中道義理,可令眾生斷除執取一切法為實有的有見,及執取一 切法為虛無的無見;由此可知,涅槃既不是實有的,當然更不是虛無的。眾生若 執取涅槃為實有或虛無的無受法,那麼,恐還是墮入於實有或虛無的邊見當中。 唯有離有離無的中道,始能如實正見涅槃的寂滅意義。

涅槃非實有也非虛無

眾生被惑業苦等煩惱所牽引而造業,受生死苦迫影響而輪迴不息;為解決此問題,佛陀引導眾生體證涅槃的法性空寂,希望不再為生死苦迫所累,帶著有色的身軀能證涅槃,於一切境無繫無著,從心靈深處得到解脫,自證自覺而見真諦,稱為有餘涅槃,所謂自知「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直到生命完結,也不再感得下世生死,稱為無餘涅槃。有人因此而另生執著之心,以為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可出,以為在生死以外別有涅槃可求;佛所證的涅槃是悟入一切法性畢竟空寂,畢竟空是無論有為或無為,世間或出世間,一切諸法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既是本來空寂,何嘗有實法可得或可捨?在【觀涅槃品】中,龍樹菩薩認為只有無自性空才能建立一切法,所以提出無論一切法「空」與「不空」,只有在畢竟空中才能成立涅槃;即不論生死或涅槃也是無自性,故此在同一無自性的空相中,皆無實在自性可得;由於涅槃是依生死苦集而施設,簡言之,等於證苦集的寂滅即是證涅槃;此外,還要遮破涅槃為無的執著,涅槃尚且沒有可成立真實自性的「有」,更何況因有還無的「無」;因緣和合名為「有」,因緣離散名為「無」;【觀成壞品】說:「若有所受法,即墮於斷常」,意思是若認為有所受的涅槃法,便會墮入斷見或常見中,有即是常,無即是斷;「涅槃滅相續,則墮於斷滅」,即涅槃既沒有斷常之分,更不會有已滅或滅滅相續之相;因此不著生死的「有」,也不能誤以為涅槃是「無」;於是雙遮有無,不著一切,是我們要明白的涅槃義。再說在畢竟空寂中不但要遮破「有」及遮破「無」,也需遮破「亦有亦無」;由於有無是生滅法,相合是因緣法,所以主張「亦有亦無」為涅槃也還未徹底;「有」是生、住、異,「無」是滅,所以有無皆是有為法;涅槃的深意不是無,也不是滅,是終無一法可以名之。既然已遮破了「亦有亦無」,更需要把「非有非無」一拼遮破;以為「非有非無」是涅槃,仍然不離自性見,以為離有離無別有一實法可得,佛說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不是涅槃;由於「亦有亦無」是「有」與「無」的綜合,而「非有非無」則是「亦有亦無」的相對;龍樹菩薩認為最後執「非有非無」的人是不明佛意,既然前三句已被遮破,就不會出現第四句;換言之,前三句的用意是遮破第四句,使之自行瓦解。總說四句還是世間的,是依世間蘊、處、界的因緣生滅現象而說的,滅度後即無可說的了,所以佛說:「我成道來,未曾說一字」。

參考印順導師《中觀論頌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