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七項比喻

<<法華經>> 七卷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為跡門開權顯實, 後十四品為本門開權顯實。

<<法華經>> 有許多有趣比喻, 淺顯比喻說明艱深真理。
第三 <譬喻品> 中「火宅喻」, 火宅是指現實世界, 三車是由火宅救出不同的三乘, 大白牛車是指進入最高境界世界的一乘, 用方便手段, 將人救出火宅, 引出一乘法。
第四 <信解品> 中「窮子喻」, 窮子比喻差別教法, 财產比喻一乘教法。
第五 <藥草喻品> 中「三草二樹的比喻」, 大中小三株藥草與大小兩株樹, 都經由慈悲法雨而成為佛。
第七 <記城喻品> 中「化城喻」, 尋寶地方, 途眾疲乏, 虛幻城堡, 使人休息, 恢復力志, 繼續前行, 說明方便教法與真實教法關係。
第八 <五百弟子授記品> 中「衣珠作比喻」, 衣裏藏珠, 眾人不知, 過着貧窮, 用來比喻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佛。
第十四 <安樂行品> 中「髻珠」, 轉輪王结髮中寶玉賞给, 說明 <<法華經>> 有如髻中藏珠, 是秘藏中秘藏, 是最高最深遠說教。
第十六 <壽量品> 中「醫子」, 說明一位醫生, 兒子誤飲毒物, 迷失本牲, 不能服藥, 醫生假朋友告兒, 說他死了, 兒子吃驚, 恢復本性, 開始服藥。

KokKiong Chan的头像

法华经的譬喻

1.火宅譬喻:
长者,即是佛;大宅就是迷乱的世界;火灾比喻人们饱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孩子指一切众生;
佛陀说以羊、鹿、牛,即所谓的三乘之教来引导;最后开示象征佛乘的大白牛车。

2.穷子譬喻:
长者是佛,其子是声闻,因长久的放浪,于迷乱的世界中受苦。
然当了清道夫之后,其心渐开,最后认识自身而成为佛子。
表达佛陀的慈悲和自知为佛子后的感激之情。

3.云雨譬喻:
佛如大云,以一味平等的法雨,润湿一切众生,
而众生虽以自己之力而接受。却产生出三乘、五乘的差别,但最终是要同入一乘为目的。

4.化城譬喻:
强调佛的大悲心,为了救济众生,绞尽脑汁导其入于一佛乘。
化城指声闻、缘觉二乘,二乘是佛为意志不坚者,所化设的临时安居场所;而真的宝处,唯有依以一佛乘才能到达。

5.系珠譬喻:
亲友即佛,意指过去从佛闻《法华经》,已种植佛种之事皆已忘掉;
而满足贫穷生活的人,就是二乘, 现在从佛闻此,才知自己是菩萨。

6.顶珠譬喻:
仅有立下最大战功的士兵,才可以得到明珠的奖赏。
依佛的教化,与各种烦恼作战且征服烦恼,但最胜明珠的《法华经》,只给予最勇敢作战且对治了一切烦恼的勇敢者。

7.医师譬喻:
为了让孩子吃药的医师骗说在远方的自己快死了好让孩子回复本心服药后痊愈。
佛为利导众生,为了使其成佛,就方便地说以入涅盘,其实,佛从未入涅盘。

張秀美的头像

火宅四車譬喻(譬喻品第三)

火宅四車譬喻(譬喻品第三)
喻成佛是目的,其他各乘是方便。
佛陀在《法華經》中,揭示三乘法實為一乘,來到譬喻品第三,更爲聲聞弟子授記成佛,令法會上下皆大歡喜。諸佛所說一切法,皆為引導弟子成佛,而所有眾生皆能成佛。
讀到這一品的時候,我重新再憶念過去,再回想我過去發心修行,那個最初一念心。最初發心立願那一刻,都懷有堅切的心。我要時時自我反省,是否修行如初?初發心時的那一念心是否常在?每天提醒自己去除煩惱,讓心得自在。有自在的心,才能自利,才能入人群利他。還在凡夫地的我,對日常生活中的因和緣要慎重。我要多結好緣,多付出,對佛法一定要信受奉行。

《火宅喻》三乘歸於一佛乘

《譬喻品第三》的火宅喻是「三乘歸於一佛乘」,還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聲聞乘是遵從佛陀的言教,修「四聖諦」及「八正道」而證阿羅漢(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緣覺乘是觀修「因緣法」而得辟支佛果;聲聞和緣覺皆能斷除煩惱障,不受無明和業力牽制,兩者屬二乘菩提的修行法,得「二乘解脫」。修菩薩道成佛是以「六波羅蜜」爲主要修行方法,此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所有解脫道的內容,也包括「二乘解脫」。整個解脫道包括聲聞、緣覺及菩薩,可證入無餘涅槃,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而二乘解脫只能證得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暫未能成佛。

化城喻

《化城喻》使人聯想到活在虛幻的世界裡,要藉此去修行,修行最終能到涅槃寂淨,故事裡的跟隨者,各自有不同的狀態;還沒對生命有疑問的人等待著,希望入道的人也等待著,已經在修行的聲聞、緣覺也等待著,阿羅漢惑業已盡,待死後的無餘涅槃;菩薩變易生死的因已盡,待變易生死的果也盡,便由有餘涅槃轉到無餘涅槃,或對眾生的悲心還在,希望眾生也可以了脫生死;「化城」的現象為眾生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