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與西方淨土的差別。

概述《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與西方淨土的差別。

《維摩經》是繼承《般若經》空性思想,而更《般若經》式地強調其精神。《維摩經》的主人公是維摩詰。維摩詰是毘舍離城的一位在家居士,卻有突出對「空」的理解與智慧。相較於「般若」思想,《維摩經》有《般若經》所沒有的肯定面和積極面。譬如,第一章〈佛國品〉,其中讚嘆佛國土便是。經中說「唯眾生、佛國土」,佛國土是空的,只有眾生才是佛的王國,按照眾生的態度、眾生的想法,佛國土也因而千差萬別。因此,佛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土的成就,是因為菩薩開悟成佛,然而,沒有眾生的參與,沒有為眾生的利益,佛國土是不可能有的。

初期大乘佛教的淨土有二流,東方「阿閦佛淨土」與西方「阿彌陀佛淨土」。阿閦,意思是「不動」。阿閦菩薩往昔發願時,發起了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即以柔軟心來度化各道的眾生。阿彌陀,意思是「無量」。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無限的智慧光明、無限的壽命綿長。法藏菩薩往昔發願時,希望成佛時的國土,在一切佛國土中是最理想的。眾生若有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必得救度。阿閦淨土是重智證的,與《般若經》等相關聯,重視菩薩的大行;阿彌陀淨土是重信願的,信願佛德巍巍,佛智深邃。

《維摩經》中,佛對舍利弗說,維摩詰是從阿閦佛國沒而來生娑婆世界的。維摩詰以居士身而行菩薩行,為眾生的利益而成就佛國土。這是著重智證的自力增上,當然也需要佛力的加持。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著重念佛往生,念佛德慈悲,為救度眾生而建設淨土。這是著重佛德的他力增上,當然也要眾生一心念佛而心繫大乘要義,不失菩提心才是往生彌陀淨土法門的根本條件。佛教是提倡信願和智慧並重並行,由自力和他力的展轉增上,達到自身的徹底完善。完整圓滿的菩提道,是成就佛國土的條件,也由於眾生的信願和智慧有所偏重,而有淨土的差別。

概述《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與西方淨土的差別

《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大乘一種修行心法,培養正念的內觀智慧來觀照自身,發現煩惱痛苦的緣起,從而去除妄想心和分別心,明白無常、苦、空、無我,使心清淨不散亂,解脫之道在於自力,不需外求;如《雜阿含經》云:「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金剛經》亦云:「應如是降伏其心」;要成就清淨佛土,應先清淨自心,那麼佛土自然清淨,淨土的成立也在於心淨,此理念具有「人人皆有佛性」的普及性和平等觀。

除了誦佛號使心清淨外,帶業也能往生諸佛淨土繼續修行,《維摩經》記載佛説維摩詰居士是從阿閦佛國來生娑婆世界,那佛國由眾生所成就,經云:「唯眾生、佛國土」,阿閦菩薩發願不起瞋恚,以柔軟心來度化眾生;而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也曾發願為眾生成就最理想佛國;東方阿閦佛的淨土重智慧的修行,而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重信願的修行,大乘淨土法門還有其他淨土:

《彌勒上生經》- 兜率天淨土
《妙法蓮華經》- 靈山淨土
《華嚴經》 - 蓮花藏世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琉璃淨土
《大寶積經》- 如來妙喜淨土
《大乘密嚴經》- 密嚴淨土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淨土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淨土

菩薩所成佛國,必須攝受成就眾生,成就了眾生,佛國自能實現;無論自力(方寸心得淨土)或他力(趣向十方淨土),也可通過修菩薩道而成佛。

參考文獻:
賴永海《維摩詰經》,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