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復興困難

佛教在印度的復興, 不得不提三事件了。 19 世纪末, 出現了復興運動。 1891年錫蘭僧人選磨波羅創立摩訶菩提會, 恢復一些佛教勝地, 重些一些寺院。 1947年印度獨立後, 很多著名大學設立佛學系或巴利語系, 出版書刊。 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紀念佛陀涅槃二千五百活動, 有五十萬前首陀羅族人參加改信佛教運動。

但佛教在印度的復興仍困難重重, 三點可以討論。
一、 種姓制度仍根深蒂固, 種族主義者排斥佛教眾生平等觀念。 現在印度, 在政治、 經濟、 文化是以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為主導。
二、 佛教相比強勢印度教, 不足對民眾産生足夠吸引力。 佛教寺院經濟, 社會負擔仍會存在。
三、 佛教在其它地區興盛, 信徒們對佛教在印度復興並不太大興趣。

印度復興佛教的可能性

印度的種姓制度隨著婆羅門教形成而產生,於是宗教和種姓問題就與印度的政治糾結在一起,包括不斷出現的宗教戰爭。原始的婆羅門教,承接著《吠陀經》而誕生,至西元二世紀演變成印度教,並在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正式成為國教,現時印度有82%印度教徒,12%伊斯蘭教,其餘有基督教、錫刻教、佛教及耆那教等的佔比較少,印度教人數之多,別教難以取締。佛教是平等觀,平等的觀念會削弱婆羅門和男性的地位和權益,印度種姓制度最高的婆羅門,人口雖然佔全國只有2%至4%,卻佔據全國60%的工作崗位,他們有極優質的生活,受高等教育;印度一夫多妻的情況很普遍,平民家庭為了生計會不斷地生孩子,進一步擴大男女不平衡,以至貧窮加劇等的情況。教育方面,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文盲人口達2.87億,佔全球文盲人口37%;可見其普及教育並不完善,對於理解深奧的佛教義理,有一定的困難。印度幾乎所有宗教都鼓吹生育,他們認為人多可避免處於劣勢;政府順應民意施行民主自由政策,不干預民間的取向;這與佛教的出家、禁欲等戒律完全相反。當宗教與政治扯上關係,便需要從政治中考量該宗教在印度的價值,而非宗教本身。

huijing的头像

印度佛教的近現代發展及現況

作者:林煌洲(真理大學宗教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近現代印度佛教復興運動之獲得成功,可能原因如下:(1)在西方思潮及英
國民主政治影響之下,解放賤民運動及宗教社會改革運動為 19 世紀時印度的風
潮,首見於印度教社團組織如梵社(Brahma Samaj)、雅利安社(Arya Samaj)等,因
而成為印度知識界及宗教界普遍關注及改革之重心,印度佛教之復興與當時此機
運密切相關。(2)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從事大量考古發掘及鑽研印度宗教哲學思
想文化,如史前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以及佛教遺跡之發現、梵語及巴利
語文獻之英譯與研究等,均促使印度民族自覺及自信心,並因而關注印度文明及
文化,近代印度佛教即是趁此機運興起。(3)英國統治印度時期,在印的英國官
員之支持佛教,以及獨立之初,印度政府以支持佛教作為與亞洲鄰國(主要信仰
佛教)發展良好政治外交關係之手段,因而促成佛教之復興。(4)印度教知識份子
如甘地、泰戈爾、尼赫魯、維惟迦難陀、憍薩毗、般達卡、穆提(T.R.V.Murti)等
之支持佛教。他們基於吠陀思想文化的判準而仍將佛教視為印度教之一部分,雖
然此事令人遺憾,但若無印度教的支持,近代印度佛教之復興可能不易達成。(4)
錫蘭佛教僧侶對近現代印度佛教復興運動居功厥偉,他們幾乎已成為印度佛教復
興運動之代稱,此外,歐美在家人士的支持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