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悉檀與五義 天臺解經法,「七番共解」中的「會異」者,是指對經義一切矛盾處加以解決、會通,謀求正確了知,得起慧心,證法之可行性。 問:佛有所說,依四悉檀。今解五義,與彼會不? 四悉檀,是指佛說法的教學法,又是佛度生的四種方法,大概圍繞四種範疇。其中包括「第一義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世界悉檀,即諸佛道同,不與世諍,隨順世間法而闡明因緣和合的道理。為人悉檀,舉時方令人生信者,即佛先應眾生根機而解隨機說各種出世的實踐法,循序建立眾生之信心,漸進令起善根,滋長法心。對治悉檀,針對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對症下藥,使其滅除煩惱並擺脫惡業。信所聞則師資之道成,是第一義悉檀。 五義即「五重玄義」解經法,是在講解一部經之前,將這部經的大意綱要先介紹,讓聽眾有一個輪廓。「釋名」第一,「辨體」第二,「明宗」第三,「論用」第四,「判教」第五。 初聞《法華》經典,因而有所見識獲益,即聞名,亦即「釋名」第一。 利他要分利鈍,隨順不同根器眾生而分別說法,才能利益更多眾生;利他謂「教」,聖人之言也謂「教」,「相」即分別異同,甚麼異同?是眾生根器之異同,此即「教相」第五;例如佛初轉法輪即說《華嚴》,小根不聞,就不能利益大眾。次弘《阿含》引小根向佛,但這方式大根器眾生又不受用。往後的《方等》彈小包大,令小根恥小慕大。《般若》以空打破先前所立大小外相間的隔核,期佛法變為融通一味。佛至《法華》才暢本懷,直說一味。《涅槃》是入涅槃前最後之追泯之說。 「教相」,隨順世間而設五時不同的教授方法,闡明因緣和合的道理,是隨順不與世諍的「世界悉檀」。也乎合舉時方令人生信者,即佛先應眾生根機而解隨機說各種出世的實踐法,循序建立眾生之信心,漸進令起善根,滋長法心的「為人悉檀」。能針對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對症下藥,使其滅除煩惱並擺脫惡業,即是「對治悉檀」。最後眾生因「教相」得以聞名「釋名」之果為因,能有「辨體」之果。又以「辨體之果」為因,印證「明宗」之果,「明宗之果」就是「論用」得以自利利他之因。又信所聞則師資之道成,「第一義悉檀」也。 從以上因因果果事相中看到,佛說法的四悉檀教學法,與天臺解經方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環環緊扣互證的。對從漢至隋之五百多年佛法發展、經義一切矛盾處加以解決、會通,謀求正確了知,展現出強勁的說服力的。影響後世中土佛法更穩固的發展,令更多信眾,得起慧心,證「佛法」之入世與出世的可用性。 惟家 合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