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的译经和学术思想对敦煌的影响

玄奘是唐代着名的高僧,一代佛教宗师,学术巨匠,其影响十分深远。玄奘法师西行和东归,都途经甘肃河西走廊及瓜(安西县)、沙(敦煌市)地区;西行前曾在凉州(武威市)讲经;回国后的译经,又流布各地,也包括凉州地区。位于凉州西陲的敦煌,为丝绸之路重镇,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佛教胜地。随着对敦煌佛教史、特别是对敦煌壁画内容和敦煌佛教典籍的深入研究,玄奘法师的译经和学术思想对敦煌的影响已逐渐明晰起来。

*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一、根据玄奘译经绘製的敦煌壁画
采用玄奘译经作为壁画题材,是玄奘对敦煌最早、最直接的影响。经过研究人员对敦煌石窟壁画的调查、考证,我们从全部壁画中找出了据玄奘法师译经入画的壁画,共有7类,分别介绍如下: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天请问经》、《十一面神咒心经》与十一面观音经变、《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与不空羂索观音经变、《法住记》、十六罗汉图榜题底稿与十六罗汉图。

  关于药师佛的经典,东晋已有译本。莫高窟早在隋代和初唐洞窟已有药师经变的壁画。它们分别据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隋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绘製,但仅绘5铺。唐代以后,由于玄奘译经的影响,药师经变便广泛地流传开来。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主要内容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令众生所求,都能得到;凡信受奉行、恭敬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称颂其名号等种种功德,能解脱一切苦难。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保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30多件,现分藏于北京、伦敦、巴黎等地图书馆。盛唐第148窟及其后的许多药师经变,大多依据玄奘译经绘製。藏经洞中保存玄奘的译经,以及取自经文,用于绘製经变的榜题底稿,足以説明玄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在中唐之后对敦煌影响之大。据《敦煌石窟内容总録》,敦煌石窟中绘有完整的药师经变以及其中一些代表场景的壁画有近100个洞窟,其中的一些药师经变是根据玄奘译。莫高窟第148窟的药师经变,其构图形式和内容为:正中绘药师佛説法,两旁以条幅形式画“九横死”和“十二大愿”。第148窟药师经变的构图形式和内容,被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绘製的药师经变画所沿用。
  玄奘译《天请问经》主要讲佛在室罗筏国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来到佛所,顶礼佛足,提出问题,请问于佛,佛一一作答。通过偈语形式的九问九答,阐发四谛、六度、持戒的义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请问经》有20多件,分藏于北京、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等地的图书馆。敦煌石窟共有38铺《天请问经变》,最早的是盛唐第148窟(建于768~776),此后中唐、晚唐、五代、宋代持续绘製。大部分《天请问经变》由两个部分组成:正中是大型的佛説法会,两侧或下方安排若干组小型説法图。佛説法这部分,佛居中而坐説法,周围弟子、菩萨、护法与诸眷属围绕听法。天驾祥云飞下,跪于佛前问法,闻法之后又驾祥云飞回天上。
  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主要内容为:佛住室罗筏竹笋道场,观自在菩萨来到佛所,宣説十一面神咒心有大威力,能使众生获大利益,解脱众生所有病苦障难;邃宣説诵咒之法,以及造作观自在菩萨像和诵咒求愿的成就法。敦煌藏经洞保存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7件及十一面观音图像9幅,分藏于北京、伦敦、巴黎(图版5)、列宁格勒等地图书馆、博物馆。据彭金章先生的研究,敦煌石窟的十一面观音经变的绘製始于初唐,继而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代、西夏各时期绘画,共绘有41铺(其中壁画32铺,藏经洞保存的绢、麻、纸画9铺)。其中只有晚唐第14窟绘画的十一面观音经变(图版6),正中表现主尊十一面观音,周围采用19个小幅画面具体地表现玄奘译经的经文内容,其他十一面观音经变,只有主尊观自在菩萨像及其眷属,无经文的具体内容描绘。
  玄奘译《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主要内容是佛在布恒落迦山观自在宫殿时,观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向佛説,他于过去九十一劫在世主王如来处所,受持不空羂索大神咒心,此神咒力可获得种种功德,以及应诵之神咒和持诵、观修、供养神咒的方法等。敦煌石窟和藏经洞皆有不空羂索观音画像。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绢画所绘不空羂索观音画像,都是依据唐景龙三年。
  《法住记》是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説法住记》的简称。此经主要内容为:在佛涅槃800年后,执师子国有个阿罗汉,名叫难提蜜多罗,应众比丘之请,宣説佛涅槃时付嘱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使不没灭,介绍十六大阿罗汉的名字和住处,以及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众生之事;十六大阿罗汉灭度后,弥勒如来出世,为声闻众三会説法,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在正法中能为佛事、法事、僧事种下善根,恭敬供养,便得善果。敦煌藏经洞未发现此经译本,但保存有4件绘画十六罗汉图的榜题底稿,内容与莫高窟第97窟沙州回鹘时绘十六罗汉图相同。

二、 玄奘译经及其学术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上述以第148窟为开端,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以药师经变和天请问经变为代表的依据玄奘所译经典创作的壁画题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广阔的历史和思想背景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与吐蕃入侵及其统治敦煌有关;从思想背景来看,当与玄奘译经和其学术思想——唯识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有关。
  1.玄奘译经的传入和莫高窟第148窟的开凿
  莫高窟第148窟的开凿是有其历史和信仰背景的。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从宝应元年(762)前后开始不断侵扰陇右,河西走廊各州先后陷落。目前学界多认为吐蕃陷落沙州时间在公元786年[21],从安史之乱发生到沙州被吐蕃攻占期间,有大量军民避乱西移。在西移潮中,有些僧人从长安来到沙州。关于长安僧人西来沙州的问题,从敦煌藏经洞资料看,有昙旷、乘恩等西来的僧人。首先从长安来沙州的是“西明寺沙门昙旷”。《昙旷自序》云:“……馀以冥昧,滥承传习。初在本乡,切唯识、俱舍,后游京镐,专起信、金刚。……次于凉城,造起信广释。后于甘州,撰起信销文。后于敦煌,撰入道次第开诀,撰百法论开宗义记。据玄奘译经所绘敦煌经变画推测,传播玄奘法相唯识之学的僧人,在敦煌不仅传播了唯识学説,也向敦煌传播玄奘所译方便致用的佛经。此外,藏经洞保存有受业于昙旷的弟子所做的听课笔记,也説明这时唯识学思想在敦煌的影响。
  姜伯勤先生推定,在766年(甘州陷落)至817年前后,来自长安西明寺的唯识学高僧乘恩,曾担任沙州僧团的“都教授”,“9世纪初吐蕃管辖时期,沙州都教授主判各种教团事务。乘恩主持在灵图寺商议莫高窟弥勒像的大修工程。乘恩作为成长中的高级僧官活跃在敦煌,和昙旷等一起代表了8世纪末在沙州兴起的来自长安西明寺的唯识学潮流。”综上所述,吐蕃统治时期,昙旷、乘恩、洪、法成确实在沙州兴起了唯识学的潮流,也足以説明玄奘所开创的唯识学在沙州的影响。这时依据玄奘译经绘製的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在沙州的流行,看来与唯识学高僧的提倡有关,洪在他所建的第365窟中绘画药师经变的内容,就是证明。此外,阴嘉政是敦煌的世家大族,其家族中出有与洪共事的僧官,其家族所开洞窟也依据玄奘译经绘画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説明吐蕃时期玄奘及其译经在敦煌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外,与敦煌长时期以来有不断吸收与保存中原正统文化的传统有关。特别在8世纪中长安发生安史之乱和公元786年吐蕃攻占沙州以后,至公元848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和瓜、沙地区期间,敦煌与中原王朝交通阻隔,反而使敦煌成为保存大乘佛教的圣地或中心,848年中原会昌法难,敦煌尚在吐蕃占领时期,灭佛运动无法西被敦煌;传到敦煌的唐前期盛行于中原的各宗派尊奉的经典,也在敦煌保
留下来。

2.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玄奘译经及唯识学与敦煌壁画
  据统计,莫高窟张氏归义军时期绘药师经变的洞窟有30个以上,天请问经变的有10个洞窟;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曹氏归军时期绘药师经变的洞窟有36个之多,绘天请问经变的有18个洞窟。玄奘译无着《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学的着名经典。据方广锠先生研究,敦煌藏经洞保存《瑜伽师地论》写本共100馀号。张氏和曹氏各代归义军节度使无不修窟造像,几乎都绘有药师经变和天请问经变。在张氏、曹氏归义军节度使统治时期绘有药师经变和天请问经变的洞窟中,根据石窟供养人题记和藏经洞敦煌文书,有20个洞窟可考其窟主和修建的年代
936~940 -张淮厦(曹议金姻亲) - 北壁 
940~947 - 曹元深   - 南壁 
957年前后 - 曹元忠及夫人浔阳郡翟氏 -北壁 
962年前后 - 曹元忠 -  北壁 
974 -  曹元忠及同辈姐妹 - 窟顶
  。。。。。等等
  这些洞窟不是张家窟,就是曹家窟,或者是张氏或曹氏政权中的官员、僧官、望族所建。
    
三、 其他相关问题
  1.敦煌本《大唐西域记》、瑞像图壁画底稿和瑞像图
  玄奘奉敕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太宗想要知道的丝绸之路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风土人情。玄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西域128国的忠实记録,无疑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藏经洞保存有《大唐西域记》。

  2.西夏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
  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西行求法的事迹,自唐以来就一直流传于民间,而且不断的增补丰富,其内容也愈加离奇神异,颇具神话色彩。据研究,最晚至宋时,已经形成了有关的文学作品。如金院本《唐三藏书》、元吴昌龄《唐三藏书西天取经》、杂剧及古本《西游记》等,特别是明代吴承恩总括前説,创作的《西游记》小説。同时,相关的绘画作品也已出现。北宋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与友人在扬州寿宁寺中曾看到描绘玄奘取经的壁画,据载,宋董逌就曾撰《书玄奘取经图》的文字,虽然图本身今已不存,但却告诉我们当时描绘玄奘之类的取经僧的图画作品已经流传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