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佛教关心世间的一切福利,他是最好的政治顾问。 |
|||
两者共通之处:在《印光大师文钞》中谈到儒佛两家理论的根源时,他提到:“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由此可以得知我们通过言行、举止、意识所遵从的儒家“信”德的建立和大乘佛法之“信”,都是依止于我们当下的这一颗心,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 |
|||
Hi Kalyayamitta, |
|||
|
|||
公元七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非常困窘,一方面佛教越来越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注重咒语以及神秘仪式。另一方面,佛教的诸多卓越思想,为印度教所吸收,佛教逐步丧失自身特色。 |
|||
佛教在古印度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后,却在其发源地印度悄然灭亡,由于印度自古是个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因此我们很难从史料中直接看到佛教灭亡的记录,但从佛教思想的不断演变,以及印度民众信仰的改旗易帜,乃至印度教的骤然复兴中窥视其一二。近代学者们对其研究的结论也众说纷纭,但是所有观点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因、外缘。若从内因来说,重要有以下三点: |
|||
“八不中道”思想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
|||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论。 缘起性空的意思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不依赖其它条件而独立存在,这个叫缘起(也叫缘生,也就是依因缘而产生的意思)。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各种其它因缘组合而成的,那么这个事物就没有它独立的自性,或者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不确定的,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没有确定的自性,所以叫自性空,简说为性空。 |
|||
課文第六講提到有關「業力」,在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有較深入的闡述,讀後令我產生一些感想。「業力」為輪回的主要因素,隨著佛教的發展,人們對它的瞭解越見細緻。早在《阿含經》時期分兩種業,後來成三種,部派時期更細分為五種: 二業:思業(意業)及 思已業(身業、語業) 三業:身、語、意三業 五業: |
|||
中文硕士、博士班全体同学 本校将从9月24日起,每逢星期五,下午二时正,为本学年中文硕士、博士班学生首次开办一系列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课程。 请参阅附件:此课程的流程表,讲师和讲题的安排。 1. 法庆博士 9 月 24 日 & 10 月 8 日 (1)浅谈佛学研究方法: 佛法研究的趋势(2)论文格式说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