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涅槃的四种类型

涅槃的四种类型
一、有余涅檗:指涅槃后仍存有不彻底的心念,是罗汉的境界。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身体的存在,要受世间风雨、饥饿等痛苦,故称有余涅槃。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摆脱了烦恼,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但身体还在,这时也属于有余涅槃。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的关系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是什么关系呢?
戒清净属于戒学;
心清净属于定学;
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五种属于慧学。
也就是说, 这七清净即是戒、定、慧三学,而且是侧重于修习慧学的。

《清净之道》解释说:

如何脱离八苦

什么是八苦呢?
一、 所求不得苦: 无论是名誉,权位,眷属,财富……这是人人所希求的,可是却常常是求之不得。 希求而得不到,是苦恼;有了,得到了,希求他不致失去,或发生困难而希望不 要他,可是却不如心愿。经上说:「所求若不遂,恼患如箭中」,就是求不得苦。 这是我们在对于外物关系所引起的困恼。

十二缘起

原始经典中,有很多部都在论述价值缘起。所谓价值缘起,乃是说明在有关的事项,具有流转或还灭的关系。此有关的事项,有分为二支、三支、四支、五支,以至九支、十支、十二支,甚至更多。而四谛说也是由二支所形成的流转、还灭缘起。有很多经典,也如四谛一般,不用‘缘起’一词,而讲缘起关系。

淺談-淨土法門自力與他力之分享

在大乘佛教許多法門中,淨土念佛法門修學過程的自力與他力的問題,一直是修學者關注以及無法迴避的課題。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討論淨土法門是憑依“自力往生”還是“他力往生”之前,首先要理清思維上的一個謬誤。一般在運用邏輯思考的時候,在“自力”與“他力”的命題上,會把“自力”與“他力”看成是對立的,而且二者是不能相容的;換句話說,“自力非他力”,“他力非自力”

选《阿陀那识之生命论的重要功用》为论文议题的缘由

佛法的核心是为众生解决生死之苦,终极目地是为令众生皆能了生脱死,得究竟解脱。如此,则突显出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研究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不但肯定了三世轮回说,并且提出了“空无我”的真谛。因此,如何能在理论中建立轮回相续,又不违背“空无我”的生命真谛,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

选《阿陀那识之生命论的重要功用》为论文议题的缘由

佛法的核心是为众生解决生死之苦,终极目地是为令众生皆能了生脱死,得究竟解脱。如此,则突显出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研究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不但肯定了三世轮回说,并且提出了“空无我”的真谛。因此,如何能在理论中建立轮回相续,又不违背“空无我”的生命真谛,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

从出世间和世间角度来解析原始佛教的认识论

一切法皆是心法,都是由自己心中的种种念想来产生、延续和变化。 佛法与世间法在本源上都是自性的发挥,都是从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这个心 出世间法 ,又名出世间道,即是出离有为迷界的道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一切法的法门。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从有漏与无漏、缠缚与解脱而言。从出世间和世间的角度认识原始佛教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

MC 6101 上座部佛教---涅盘

MC 6101 上座部佛教---涅盘

MC 6101 上座部佛教---十二因缘

MC 6101 上座部佛教---十二因缘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