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MC6101上座部佛教》四圣谛

DO THI HONG (释普觉)自己的意见:《MC6101上座部佛教》四圣谛

《大般涅槃經》三大義的體會

《大般涅槃經》三大義的體會
《大般涅槃經》三義 : 常、樂、我、淨 ; 佛身常住 ; 眾生皆有佛性。但言則凡夫和外道亦說 : 「常、樂、我、淨」,也言「大梵、自我」常存 ;「眾生皆有自我」。那麼彼此的差異在於那裏?

何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涅槃从大的方面说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就是证了果位了,但人的肉体还在受罪。形容“业报”还没有最终完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转生“色界”’拥有“色身”(报身)’就得继续承受“业报”’直至不再造作新“业”,旧“业”报应完了为止。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涅槃”’皆为“有余涅槃”。

《大寶積經》的歷史意義和軸心

《大寶積經》的歷史意義和軸心
要把一百廿卷,四十九會《大寶積經》,定性並不容易,一如古今碩學所言,經中每一會皆可獨立成書,看似沒有一致意趣,十分龐雜。莫經乎會有同學覺得``《大寶積經》思想講義之讀後感覺就是,對《大寶積經》的來歷與發展有點迷茫了!"[註1]之嘆

就《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遺漏註5註腳內容補上

註5 : 明---梵語 vidyā,巴利語 vijj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之三轉法輪經載,修八聖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
學生禮柏致歉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八十華嚴經》是部頭不少的典籍,別說讀通 ; 要讀懂也不易。個人大多以大德學者的習解文章中,略窺《華嚴》義理的一鱗半爪。然而認真初觀此經的內容,卻不是從華嚴宗的宗匠研究的典章入手,反而是從天臺宗五時八教 [註1] 的概念生信。再而看到七處八會之解說,略窺《華嚴》內容的奇特的表達處。

为何选择“种子识的唯识思辨 及其功能”为论文主题

第八识有多异名,种子识乃执持诸法的种子不失不坏之识,为第八识异名之一。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一切法,故称种子识。唯识学的理论是围绕种现关系展开,因此种子说也是唯识学的重要理论,所以研究种子识对唯识学的深入探究有重大意义。

彌陀淨土的省思

彌陀淨土的省思

彌陀淨土的迷思

彌陀淨土的迷思

大、小乘佛教之分不在經典

讀後感想(2)---大、小乘佛教之分不在經典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