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的迷思

彌陀淨土的迷思
往昔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為一眾弟子,開示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法門。據釋迦牟尼佛的開示,阿彌陀佛願力殊特,不論任何國土眾生,只要有其名號所到之處,有眾生或聽或稱其名號,該眾生命終之時,阿彌陀佛及與眷屬,定當接引其至淨土極樂世界修行,不墮三途,即使犯了五逆大罪,只要懺悔業障,也重業輕報,或帶業往生云云。所謂 : 「念佛一聲不墜三途,禮佛一拜滅罪河沙」。阿彌陀佛就是大願大悲,救渡無類的至極佛陀本懷。學生對此沒有懷疑。
然而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法門的另一特色,便是「三根普攝,方便易行」,只要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加被,一念求生西方,持誦阿彌陀佛聖號,念念相續,於現世能獲阿彌陀佛保護,來生定生極樂世界,無有煩惱,《華嚴經》云 :「信為道源功德母」,彌陀法門最主要的一個要點就是「信」,縱使行者願望並非生在極樂世界,只要深信阿彌陀佛的大能,阿彌陀佛亦可以將行者送往其所嚮往之佛國。而釋迦牟尼佛更預言,日後末法時期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阿彌陀佛相關法門經典)…..」[註1],以此見證彌陀法門的重要性云云。以上皆是古今提倡「念佛」; 此中尤以專念阿彌陀佛的眾多好處。淨土信眾,莫不以能生「西方」為最終目標。
然而學生之迷思,是在於現代宗門行者,對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誤解」「泛濫」「偏執」甚至走向「迷信」,與神道設教無異之憂。何以故?
首先是「三根普攝」的問題。眾生本來的佛性是平等不異的,但受到業力無明繫縛,展現出根性智愚高低,生活環境條件優劣的差別,釋迦牟尼佛因而相應開示,說種種深廣法門,或頓或漸,或顯或密……或隨「信」行,或隨「法」行,為令一切眾生能得解脫,至涅槃「彼岸」,而至「彼岸」(波羅蜜多)即往生「淨土」的基本概念,若真有一「三根普攝」法門,何勞釋尊說法四十多年,說種種深廣法門?只要一開始開示「念佛」; 尤以念誦阿彌陀佛聖號,不是直接了當得多嗎?是我個人誤解過中意思,定仰或宗門中人有所曲解呢?
其次,今或有門人謂:古德云「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為一些「慧多定少」的弟子而開示之謂。但學生認為此亦不盡然,因佛乃正遍知,能了別不同眾生根器,相應開示適合法門,佛教三學中,除戒為共道,定、慧二學,則眾生隨類各得解,單就定學而言,或安般,或不淨、五停心、四念住、十遍處了,乃至以上念佛,皆是定學範疇,更何況傳統「念」定生慧之學,有「十念」、「六念」[註2];不管十或六念次第中,「念佛」亦只是其中一門,故佛為「慧多定少」弟子開示念佛法門,應有個別因緣,故不能遍詮一切與念佛生淨相關。
近世提倡淨土之士,每皆偏讚「西方極樂」,彌陀淨土故然殊妙,佛陀偏讚阿彌陀佛自有其因,但淨土法門又豈止「極樂」一門呢?而最極端的是,此中高唱持念阿彌陀佛之佛門中人,竟導人只專注持念佛號,美其名一門深入,但其主張,竟然是唯除與彌陀信仰相關之五經一論外,卻倡議無須串習其他佛典、佛教義理,待行者他朝命終,「感應」阿彌陀佛並諸眷屬,「瑞相」現前接引,定能生西見三聖,屆時蓮花化生,現世何須艱苦「修行」云云!個人觀此等理論,雖非「邪見」,但學生卻認為定非「正見」。這種把彌陀淨土法門解讀成跟外道如耶教、回教教徒般,持唸佛號變成與持念「哈里路亞」(hallelujah)[註3]或頌主耶酥之名、真主「安拉」[註4]必得救贖,往生天國的主張又有何別?可能差異只在於念佛生淨土之人,如入住萬畝華麗的莊園、別墅,而外道生天,則如入住數千尺私人平房、豪宅分別而矣。
但無奈的是,奉此以上說法為金科玉律者,有僧有俗,對此個人猶然對「淨土」一門的迷思,及不由得深切批判的原因。
註1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二.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佛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CBETA.T0364.0339b21
註2 :「十念」、「六念」或曰 : 十隨念、六隨念。十念出自《增一阿含經》卷二 :「念佛、法、僧、戒、施、天、休息、安般、不淨、死」CBETA.T0125。六念見《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念佛、法、僧、戒、施、天」與《增一》前六念同。CBETA.T0374。
註3 : 猶太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同源希伯萊民族《聖經》信仰,「哈里路亞」(hallelujah)本為希伯萊文,以對上帝之讚頌、感恩、感歎、讚歎的頌詞。
註4 :「安拉」(Ahra),伊斯蘭教對上帝、真主的另一尊稱。

「彌陀淨土的迷思」的回應

現代宗門行者,對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誤解」「泛濫」「偏執」甚至走向「迷信」,與神道設教無異之憂。
若真有一「三根普攝」法門,何勞釋尊說法四十多年,說種種深廣法門?

「三根普攝」引至淨土,只是以佛力給眾生一安心修行之所,沒說罪由佛頂上啊!自作業肯定是還需自受的。

佛證得阿羅漢的弟子也要受業報啊,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的。佛也躲不過緣起的因果率,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如托缽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被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釋迦族遭滅時頭痛、涅槃前因誤食毒野菌而腹絞痛等等。但凡夫與聖者的心理素質就是不同,相信受佛學訓練有素的凡夫,在面對逆境境之報時也是坦然息苦的。

另一方面,「念佛」亦只是其中一門與佛相應的「技巧」,也是「表達」
「技巧」要常練習才能深刻不忘。
「技巧」要深刻不忘才能成內化成為自然機制一部份。
「技巧」內化成為自然機制的一部份才能隨時應用。
就如小孩求救時自然喊「媽呀…」一樣,是不需思索的自然本能。念佛念成這樣是容易嗎,不花點時間專心致意長期練習可以辦得到嗎?
「表達」是一種身口意的行為,不作表達示意,誰能作出回應呢?
「念佛」背後是明白、接受、相信、願行、堅持。佛學是靜態的知識概念,學佛是活動的身口意行持。光學知識概念等理論只能算是在外觀察的門外漢,迷思於踏步進門內自有分解,因為理解的角度豐富了。沒有理論支持易生偏執,所以入門實修之事,還需時刻對自心觀照,對比思考是否如法修行中。所以學生應為,利用佛學與學佛,兩者結合互相輔助,才是佛陀渡眾本懷,今天的福大智少者可行之法。

美家 合什

回應上文『佛乃正遍知,能了別不同眾生根器,相應開示適合法門。』

『佛乃正遍知,能了別不同眾生根器,相應開示適合法門。』佛陀身口意開示的,無論那一法門,經歷二千多年的不同地域文化之洗禮承傳至今,表達模式或多或少有所改變,而「緣起」的根本法則是不會變的。

「緣起」是量度佛法的寶尺,任何自稱是佛教的都可以「緣起」來測量真偽,包括自己的身口意表現。

緣起令人明白「苦、集、滅、道」之四聖諦因果理則,緣起令人釋懷捨執,依緣起的八正道生活,小則令人幸福不退隋,大則使人解脫入涅槃。明白緣起,以戒為師,今生幸福已至,定與慧何愁不成呢?任何法門都是接引之師,明白四聖諦之因果和行持八正道之生活才是所有學佛法門之根本意義。

師只引爾進門,修行得靠自己。自己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接觸佛教的動機是住寺避世間煩惱,是因誤會佛教而造就精神生命的另一條路。親近佛教後,因知識和資料不足而產生很多迷思,但緊記一把尺──緣起,量度自己身口意,是否如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德們慈悲,分享自己修行之心得和境界,推舉讚譽能自利利他的法們,甚是感恩。不同的法門吸引不同習氣的眾生,被力誘進門後,自會見到門外漢所看不到的境界和路徑,這絕對是一種思想的衝擊與機會。

因此,我應為任何法門,只是拋磚引玉,以所謂的不同經典和修行方式,只為吸引不同習氣的人親近佛法,學習正見思惟,發掘佛性,壯大佛性。重點是要以正見去觀察自己以便更正確地了解自己的習氣,同時設法認識諸經和諸法門之特點,以便配對準確有效,才更有把握的自利利他。

當然,這絕對是生命的大工程。

美家 合什

彌陀淨土「迷思」、「省思」的拾遺

彌陀淨土「迷思」、「省思」的拾遺
十分高興美安同學的分享和回應,頗有海內存知己的共鳴。一如同學所言,作業還得自受,如世俗語言:「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之謂,若說成「念佛」或「持唸阿彌陀佛聖號」,便滅罪河沙,便無需為一己之過失、錯誤而負任何責任,這無疑是毀謗佛法,更污蔑彌陀乃至諸佛的悲願大能。但個人在「彌陀淨土的迷思」一文的感想提到``是在於現代宗門行者,對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誤解」「泛濫」「偏執」甚至走向「迷信」,與神道設教無異之憂……”。是個人眼見及所聞,對詮釋此法門的真實現象,今天個別修念淨土,廣弘「彌陀淨土」中人,只偏讚「西方極樂」,卻怠於佛教根本義理的串習,日常只懂持素燒香,叩叩頭,添香油……便是妄想「生西」享福,以求個保障的大有人在,他們也許相信因果,但別說「緣生」法,事實是連四聖諦、八正道、六波羅蜜……提婆達多的故事也許聽過,但蓮花色比丘尼的遭遇、釋迦佛色身受報的因緣,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求甚解,因普遍強調「命終歸西」闡釋為,佛教唯一出路,不單只「念佛」迷誤和泛濫,甚至連「正念」「斷捨離」「一門深入」概念也同被泛濫、曲解起來,給時人譏為「佛系」之誤迷。故個人才感歎``若「念佛」便可解決一切不同根眾生煩惱,何勞要佛陀說法四十多年 ? 叫弟子一聲或終生謹持「念佛」便簡單直接往生解脫,不是更加利益到更多眾生嗎” ? 以上明顯確帶有以偏蓋全的觀點,但個人是藉「迷思」一文,拋磚引肉,跟同學討論「淨土言教」之正見的集思廣益。個人認為彌陀淨土法門,是看似是「易行門」,但要修至「如法」實不簡單,但此不贅述。
以下是回應同學中的一些個人觀點。
(1)「三根普攝」引至淨土,只是以佛力給眾生一安心修行之所……」
(1)就「三根普攝」來說。明顯是後世部份宗門,只從佛陀教示的表義的淺釋。三根表面泛指眾生上、中、下根性差名,但實是指聲聞、辟支、菩薩。從「證真如」的見地上,三乘人所證之本體是與佛無異無別的,只有廣狹深淺差異,如一滴水、一瓢水,與江海之喻,水性一體,量道不同。同以水來喻「普攝」,眾生之類,若卵、胎、濕、化不同物種,動物植物;不分高下貴賤,膚色、種族、貧富、性別、長幼……皆須要水。佛開示「念佛」即此用意。眾生藉繫念佛的莊嚴、功德、弘願,以統攝個人之身語意業,時刻警醒,見賢思齊,策勵精進。而《阿彌陀經》《無量莊嚴經》起首,佛向舍利弗,無問自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易行法門,究竟何解 ? 在會中故然大菩薩在會,但佛陀其時明顯是針對聲聞阿羅漢而說,因阿羅漢是三學具足的「無學」,隨時可入涅槃,到時人間佛法便失傳,故佛陀進一步開示「念佛」的另一入路,從繫念觀想佛境界(淨土),到佛境界的極成(六度萬行),發大願(四十八) ; 最重要是不捨眾生,方便施設接引。因阿彌陀佛方便悲願是若有眾生,稱聞其名號,終能得生(持名唸佛),阿彌陀佛的「願境」,而佛言娑婆世界眾生(泛指人) 耳根較銳利,尋聲救渡較易信受,故個人理解此「持名唸佛」重在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是佛引導聲聞弟子,如何發大菩提願,迴小向大的楷模。更何況與此阿彌陀佛相應的方法,還有為頻婆娑羅王開示之《觀經》及回應跋陀和菩薩(賢護大士),修行智慧、解脫及知宿命…等後世眾生修持法門的《般舟三昧經》,均同一意趣。故「三根普攝」並不簡單,並非今天隴統的說法。更非單純``只是以佛力給眾生一安心修行之所”的誤區。
(2)「念佛」亦只是其中一門與佛相應的「技巧」,也是「表達」
如上文(1) 提及念佛。是「佛陀進一步開示「念佛」的另一入路」用現代辭匯,即從另一角度思考,是一個法門,也是一個次第,可以說是「表達」,但不是單純的一個「技巧」。技巧是變通的,而次第是按步就班。一如藥劑師與醫生身份,前者儘管深知藥理,但未有學習醫學履歷,能力不足以替人治病,後者則不然,能成為醫生,不單只醫學習成,也懂藥理,才可因病施藥,徹底治世人之病。古德曰: 佛為醫王正是如此。技巧如藥劑師,要成為醫生(成佛)便次第學醫,藥劑師(只知技巧) ,只相應醫生(念佛) 配方施藥固然無咎,但藥劑師(技巧),終不能成就為醫生,永遠只是一名只知藥理(技巧) 的藥劑師之喻。更不能說念佛法門,說成「孩子痛哭,慈母隨應」的單向思惟,念佛是三學次第之定門,背行有戒學為支持,面向慧學之極成,東西方淨土中亦有阿羅漢可知,故結論是,只有一知半解的門徒認為「生西」是唯此無他的終極目標,錯誤認為解脫與生淨土掛勾,形成與外道神教生天理趣無別,佛教雖然亦有「念天」、生天法門,但與念佛同樣背後有佛法理念闡釋,佛最終亦不鼓勵弟子以念天、生天為究竟 ; 念佛亦然,釋迦牟尼佛在穢土成佛,不以自身為鑑,並非釋迦牟尼佛不及阿彌陀佛,是因五濁世界客觀條件(因緣)及眾生根性參差,成就受局限,大多安於自身解脫,而佛方便(轉介)開示西方極樂,是表示諸佛八萬四千法門,渡眾無有餘遺,策勵弟子及後世宗徒,持續進修之無私海量,同一佛土有不同門路可至; 甚至不同佛土不同方位也有差別,可見念佛一門也說易不易之次第法門。

(3)「緣起」是量度佛法的寶尺,任何自稱是佛教的都可以「緣起」來測量真偽,包括自己的身口意表現。
《雜阿含經》二九六經 : 「若佛出世或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經中所說「法」,即緣起法,是佛陀自證發現,無論世界上有沒有覺者(佛)出現,緣起法本然存在和運作,沒有創造主去主宰它,法界一切現象,皆不出緣起法; 錯綜複雜的互動、連鎖因果關係。釋迦牟尼佛只是覺者,並非創造者,佛陀故然了知緣起,緣起是佛所說,但緣起法不是佛法,也不是唯佛所獨步,真理只有一個,能了知緣起法的也不一定只有佛,只是此娑婆國度外道之修行方法,未能究竟了知「緣起」,故只要外道正確掌握方法,理應也可知「緣起」。但外道偏向以:常我、一、主宰來了解其真理,而佛言自證與外道之別,是以無我、無常、一、主宰來證成緣起真實。故個人認為單憑「緣起是量度佛法的寶尺」,不足以用來「測量佛教的真偽」。因外道之緣起是以第一因---世界有一創造神來自圓其說,其所言之「原因」「緣因」是第一因的說法,而佛教對因緣起、緣起是解讀是不同「條件」,即佛言眾緣和合,故只能說同是因緣所生法,佛與外道有不共的詮釋和闡述。故要判斷佛所說是正法真偽,不能單憑「緣起」,還要以三印、四法印來配合。(三印、四法印此也不贅述)
故總結而言。若把彌陀淨土比喻成一所知名學府,但行者只憑「念」「唸」,而欲入讀「極樂大學」; 但不用功苦讀,也沒有正確乘搭交通工具前往(緣起),更沒有循正確手續途徑報讀(法印),怕且行者連入讀的門檻也沾不上。
多謝安美同學的回應交流
學弟龔禮柏合什

「緣起」一詞不簡單

故只要外道正確掌握方法,理應也可知「緣起」。對的。
但外道偏向以:常我、一、主宰來了解其真理,這就非緣起了。
而佛言自證與外道之別,是以無我、無常、一、主宰來證成緣起真實。師兄究竟想說甚麼呢?
因外道之緣起是以第一因---世界有一創造神來自圓其說,矛盾之說。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說「緣起」就沒第一因之說。說第一因就非「緣起」。 緣起因果的定律上有一特性--「無第一因」,亦無最後果。因為因中復有前因,推之無始;果後還會有果,引之無終。所以說“外道之緣起是以第一因---世界有一創造神來自圓其說,”是對緣起概念沒有澈底清晰的了解,誤會"外道之緣起是以第一因---世界有一創造神來自圓其說,"了。

佛陀時代許多外道的理論可謂是千奇百怪,似是而非,誤導很多有識之士,未皈依佛陀前的目犍連與舍利弗就已是擁有很多徒眾的外道名師了,偶聽佛陀之「緣起正見」即被攝服,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實在佛教各派皆不能離緣起之說,離緣起即非佛法。佛後數百年後,人對「緣起」又出現迷思了,龍樹菩薩即造《中論》重申佛說「緣起」的重要性和釐清「緣起」這一詞的種種問題。《中論•觀因緣品第⼀》:「不⽣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這「八不」總破一切邪論,《中論》共廿七品的「緣起論」相當大的篇幅,重心就在此「八不」,全論只是辨析「緣起」一詞的詞義,介紹「緣起」這個概念所牽涉的一些問題。

美家 合什

對緣起的回應

對緣起的回應
首先多謝美家同學的回應,緣起法這概念,是古印度傳統宗教文化已存在,在《吠陀》《奧義書》時代已存在,已有類似的說法,早於釋迦牟尼佛 (在此不去討論過去有沒有佛的說法),外道以此來解釋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互動關係,乃至世間宇宙的源頭。不過名相不同,他們也討論因緣和合,只是想法入路和方向偏差,佛言:「不究竟」即是「拾遺」一文中我道:「但外道偏向以:常我、一、主宰來了解其真理…」是引述外道說法。故非佛教正見之緣起陳述,但站在外道而言他們不含認同,但可以這麼樣說,以跨宗教理性地批判,「緣起」的解釋不是佛教專利,站在自宗而言,佛陀之「緣起」見是正確的 ; 但我們沒有權利,也不可以謂外道之見為「非緣起」,他們也許不足,但也有些見地亦與佛教有所涉及,就如佛陀,以概括的比喻解釋,大樹的成長,是經種子,播到合適之土壤,經水灌溉,陽光、施肥…….名種條件加起來,樹苗才能萌芽成長。外道也不否定,只是最終外道思想方向作最終歸結,故可以這樣說。外道之緣起見有所不足,但不可以說他們不是說的不是緣起的範疇。套用今天現實的政治議題來說說明一點,「民主」,只否是只有美國所詮釋的才是民主 ? 難道美國以外的制度就是「非民主」?
故我的說法沒有「矛盾之說」,佛教文化之母胎是印度文明,要充份明白佛教在印度發展之前因後果,才明白佛院所針對的說命題是甚麼。一如「沙門」這身份由來,同學想必已知道本非佛教所尊有的,佛陀未出世以前,印度已出現一些悖於傳統婆羅門信仰的思潮行者,其時通稱其為「沙門」; 意即與相對於主流「婆羅門」,後來佛陀以沙門身份出家成道,勝伏其時的「婆羅門」,其時大部份非佛教的沙門亦有所不及佛陀見地,故往後「沙門」這一身份,才約定俗成是出家佛教徒之通稱 ; 然而今天印度耆那教的出家行者,仍有自稱為「沙門」。故結論是無論任何宗敖哲學皆可次取「緣起」來討論,各舒己見,沒有專利的,個人不會認為佛教說的緣起才是「正版」,我只會認為佛教說的緣起最為正確。用飲一源水,茲味各不同,如《金剛經》言:「實無有法,是為佛法,是名佛法」,「緣起」亦然。不知能否解答美家同學…我在說甚麼呢?
學弟禮柏合什

謝謝 龔同學分享。 明惟合十

謝謝 龔同學分享。

明惟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