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如何理解禅宗“无相修行”的观念?

无相,“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的。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识所影现的。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此即“于念而于念”,“于相而无相”。

大乘佛教典籍及其思想: 《妙法蓮華經》

閱讀課程三,大乘佛教典籍及其思想: 《妙法蓮華經》之後,我理解到方便是《妙法蓮華經》的主題。我們不能直接接收佛法真理,菩薩用“方便教化”引導,成佛才是目的。
《妙法蓮華經》用比喻、明喻、講故事,方便說法 。我們無量世以來,貪嗔癡,我執難改,如直接教以佛法,不能接受,佛才以方便教化。

《解深密经》中阿赖耶识的异名

在《解深密经》中对于阿赖耶识佛施设了四个异名:
1、一切种子心识:“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成唯识论》卷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西方净土法门持名念佛之名号功德

弥陀义无穷 光寿以收尽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藕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1、唯以光寿 立名之由
既然阿弥陀佛之智慧、神通、威德等,莫不无量,世尊何故单举光寿二德建立名号?此有三义:

乘佛愿力对修学弥陀净土法门者的意义

乘佛愿力对修学净土法门者的意义

1、 乘佛愿力是净业行人信心彰显,执持名号的动力

净业行人的愿指的是对娑婆苦难世界的厌离,对极乐清净光明世界的欣求。

学习上座部佛教后的一些思考

学习上座部佛教后反而有些事情不太理解了。既然称之为原始佛教,那么其教义等最为贴近于佛教初始状态的理论。那为什么还会有比如——“原始佛教”是什么鬼?(揭露原始佛教反大乘的本质),诸如此类的文章??佛究竟对不对?如果他法力无边那么他就不容置疑才对。学习上座部佛教真切的让我感觉到佛教哲学的人文关怀,他是温暖的、亲切的。

关于论文从出世间和世间的角度来解析原始佛教的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初选论文题目为从出世间和世间的角度来解析原始佛教的认识论,自感所学是能够完成该题的。但是随着逐步深入我发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工学出身的人有多难了。难点主要在于,我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所接受的哲学理论教育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下的,而且没有学习过逻辑学。以这一框架下的认识论来解析我选的这个论题结果可想而知……。不想放弃,所以迎难而上。

关于论文从出世间和世间的角度来解析原始佛教的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初选论文题目为从出世间和世间的角度来解析原始佛教的认识论,自感所学是能够完成该题的。但是随着逐步深入我发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工学出身的人有多难了。难点主要在于,我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所接受的哲学理论教育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下的,而且没有学习过逻辑学。以这一框架下的认识论来解析我选的这个论题结果可想而知……。不想放弃,所以迎难而上。

MC 6101 第十三讲:“部派之间为何会发生种种不同的观点?”

第十三讲:“部派之间为何会发生种种不同的观点?”

MC 6101 第十二讲:“为何二佛不能同时出?”

第十二讲:“为何二佛不能同时出?”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