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佛愿力对修学弥陀净土法门者的意义

乘佛愿力对修学净土法门者的意义

1、 乘佛愿力是净业行人信心彰显,执持名号的动力

净业行人的愿指的是对娑婆苦难世界的厌离,对极乐清净光明世界的欣求。

《要解》云:“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又云:“愿者,信之券,行之枢,举愿则信行在其中。”可见愿在净土法门中,具有上承信下启行的作用。凡愿则必信,愿是净业行人信心的彰显。同时,愿又是行门的导引,为净业行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而修学净土法门,想要信的深,念佛念得恳切,那么就离不开对浊恶炽盛世界的厌离心和对弥陀称性庄严净土的欣求心。然而,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称之为堪忍,就是因为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仍不肯出离,耽著其中。如此一来,这个“愿心”,即欣厌之心,到底应该如何建立?

幸甚释迦牟尼佛悲悯不舍,佛眼所见究竟圆明,见到这里众生的根性,以及外境满目的苦难,发起救度众生的慈愿。所以在经典中给我们描述了极乐世界种种的奇妙之境,令我们反观娑婆世界的众苦逼迫,焦煎辗转于三界六道而难得出离的境况,从而启发净业行人的愿心,折伏贪恋现世之心。

对于娑婆的浊恶,祖师门也多有撰述。其中蕅益大师在其《净土集》中,多次撰述娑婆的浊恶,比如:“根尘与八苦焦煎,因果共四生升堕。时有寒暑,境是泥沙。昼夜推迁,无常不住。又复受身臭秽,男女异形,所需衣食,艰难粗恶。寿命不永,众苦相生。”字虽非多,却理诚称真。

而相较于娑婆的苦不堪言,极乐却是超胜独妙,如同在《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等净土经教所载: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众宝地界,宝池宝网,依正宣法,无四时春秋冬夏,常和调适。饮食衣服随意,生皆圆证三不退,实是超出十方佛土之外。《要解》中亦于两土的苦乐、修行、证果、外缘经行了重重对比。

蕅益大师还提到,极乐如此殊胜之境,全由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也就是极乐的依正二报,皆是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持。

这样一来,我们明晰了两土的胜劣,理明而情切,愿心不发而发,向往之情不生而生。

那么,众生与佛愿如何感通,如何乘佛愿力受用弥陀种智所现的庄严的依正二报呢?于是藕祖说到:“了此(即指娑婆种种浊恶障重,极乐妙土胜异超绝),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里就表明了通过愿力的不可思议,使得吾人信心得到了升华,从而行门亦愈加地恳切。因此蕅益大师将愿门作为净业修行的要务,完满圆备地印证了两土世尊的无缘悲慈,不离须臾,不舍有情,也使得净业三资粮相辅相成,而三而一,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也。

2、 乘佛愿力是除业增福的阿伽陀药,自在往生的资粮
2.1、 乘佛愿力是除业增福的阿伽陀药

《观无量寿佛经》下下品往生章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正是因为弥陀名号承载了佛果地的一切功德愿力,具不可思议功德之力,所以能在念念中除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令五逆十恶的罪人,在地狱相现前之下,销罪摄受,生彼国土。

再者,《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藕祖在这里解释到:“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可见,乘佛愿力执持名号,不仅能够灭除累劫的生死重罪,也能令净业行人圆满声闻缘觉所欠缺的菩提善根,以及人天有漏福业未完备的福德,名召万德,此诚印也。

2.2、 乘佛愿力是自在往生的资粮

《普贤行愿品》有提及:“众生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人生的最后刹那,所有的一切都化为泡影,只有大愿才是最可靠的依止。《往生论注》卷下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使。”这个愿就是乘佛本愿的体现,阿弥陀佛摄受十方众生归彼国土,成满愿海,广利有情。

在娑婆世界的自力修行,临命终时为最紧要的关头,即便是禅宗开悟之人,倘若分毫习气未除,亦免不了随业流转。
那么应该如何?藕祖化导: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这就是两土世尊照见秽土众生临终迷惑颠倒之苦,特为我们保驾护航,所以反复劝愿。
凡夫心信愿称名,即投佛果地之大觉海,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乘佛愿力,冲破生死难关,往生极乐,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也。
故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