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五逆罪的眾生也能成佛?

「五逆罪」---(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第一和第二,殺已不可,更莫說殺人,甚至弒父母。父母對子女有二恩,生恩與養恩,如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即使很不幸,擁有表現不堪,令人遺憾而只有生恩卻缺養恩之父母,也絕對不能作此逆罪。第三,阿羅漢已得清淨出離,為眾生所應供養恭敬,況行殺逆!第四,僧團共襄學佛修行弘法自利利他之善舉,若有人以嗔惡之心,破壞其生活和事業,令其不能融和合作,是誤人道心,礙人學道,為逆罪!第五,佛是天人師,能令眾生覺悟緣起的自處之境,導眾離苦得大樂,眾生甚是感恩歡喜供養,況對其傷害?令其身出血?有情眾生若造以上「五逆罪」的其中之一,都是極惡的了,乏善如斯,地獄果報難免。但造五逆罪的有情眾生能否成佛?試從《大涅槃經》中,找尋答案。

〈迦葉菩薩品〉:『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現在世中雖無利益,以憐愍故,為生後世諸善種子。』佛陀明顯將一闡提與五逆罪輩相提並論。佛陀曾開示說,有情眾生悉有信等五根,唯一闡提是永斷滅的,斷諸善根;譬如有人沒落廁中,唯剩一髮毛頭未沒入糞池裡,一闡提輩的善惡比率,正處於糞身與剩毛的極大差距。其善之低,即使已有圓滿福德智慧的佛陀親自為其說法,而彼亦絕無信受之心。所以佛陀慈悲為乏善可陳如斯的眾生說法,實在只是盡力利他地在其識田灑種善種子而已。

〈迦葉菩薩品〉:『眾生者即是佛性。…如盲說象雖不得象然不離象。眾生說色乃至說識。是佛性者亦復如是。』佛又言,有情眾生的佛性,就如盲人摸象,目前雖因障敝未能見到象的全部,但仍能以手觸摸探究象,若得藥治癒眼復能視,就能見到象。眾生是盲,佛性是象,盲與象的關係就如人與佛性的關係,只要得到一味佛教正法的藥,障敝清除,象與佛性皆可得見。所以,眾生從具體有形的色身細說到抽象無形的識,都是不離佛性的,這種狀況就是「眾生即是佛性」的最具體解釋。

〈迦葉菩薩品〉:『犯四重禁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有佛性。』佛陀於此肯定地說,犯四重禁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有佛性。

〈迦葉菩薩品〉:『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佛陀強調,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即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等眾生皆有佛性,不但有佛性,亦必當得成菩提之道。

〈如來性品〉:『若得聞是大涅槃經雖犯四禁及五無間。猶故能生菩提因緣。一闡提輩則不如是。』佛陀金口證誠,若得聞是《大涅槃經》,雖犯四禁及五無間之「五逆罪」,能啟發其隱密之善而產生學佛生善成智慧的菩提因緣。犯四禁及五無間之輩善根是比一闡提稍強。

〈迦葉菩薩品〉:『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這是佛陀對有情眾生佛性次第圓滿的比喻。

〈如來性品〉:『佛說中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的結論是,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就可能成佛,犯了五逆罪等輩是有情眾,所以定有佛性,故應當勤修善方便斷壞煩惱,只要依佛正法持戒修善,佛性越見顯現,最終會得正智把煩惱轉依成菩提,畢竟成佛。

學生 美家 合什

參考:
1.《大涅槃經》CBETA 電子版(北本)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74
2.MC6209大乘佛教典籍(講義)

續造五逆罪的眾生也能成佛之分享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本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末後有一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乍看犯五逆罪者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在《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裡面可以見到: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僅誹謗正法不得往生。

另外阿闍世王弒父害母、勾結欲殺害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破壞僧團,他在臨壽終前懺悔,念佛亦得往生,並且為上品中生,亦是一證。

「過去式」與「現在進行式」

《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言,「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僅誹謗正法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關鍵是「誹謗正法」是現在進行式,此「身、口、意」仍待在「無知無慚無愧心」之中,當然難與佛法精神接軌,往生極樂世界難唉!用現代語說就是「不同頻道」,難以溝通,更莫說融合接軌,往同一目標努力!請他去極樂世界也不會去,更莫說要他自願發心求生極樂世界!

「阿闍世王弒父害母、勾結欲殺害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破壞僧團,他在臨壽終前懺悔,念佛亦得往生,並且為上品中生。」這側子很好地證明一個關鍵點,就是「一念懺悔心」,「阿闍世王臨壽終前懺悔」這一念,相信是真心懺悔,懺悔往昔的不如法,希望改過;於此一刻,「造五逆罪之心性」已成為過去式,現在是真心向佛,見聖思齊;這股真心懺悔之情和向善之動力是相當強的,理論上,憑此衝勁可轉變業力於一時。所以懺悔是扭轉生命的助緣。

那先比丘跟彌蘭陀王有一翻對話,
國王問:「經典說,一個人在世間做惡多端,臨命終時唸佛一句乃至十句,就可以往生佛國?我不信。」
那先比丘答:「就像一塊大石頭,如果直接放在海上會立即沉下去。但是將石頭放在船上,石頭不會立刻往下掉。」
這就是懺悔的功德力,因為有助緣,助緣是自己先發願才出現和珍惜。懺悔是修養自己的助緣,真正完成的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