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祖师禅:不立文字祖祖本传之禅也,对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而立此称。即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如来禅:又名如来清净禅。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如来所得之禅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禅定穷究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别于外道二乘菩萨所得之涅槃,谓之如来禅。 |
|||
宗杲在临济宗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参悟方式——看话禅。所谓“看话”,指的是参究“话头”,而所谓“话头”,指禅宗公案中禅师的答话。在宗杲的看话禅中,此话头特指“狗子无佛性话”和“竹篦子话”等。其中“狗子无佛性话”在《大慧语录》中出现得最多,也最能反映其禅法的风格。 |
|||
《二入四行论》是研究和了解菩提达摩禅法思想的重要典籍,学术界也一直以此论来探讨菩提达摩的禅法内容。此论集中反映菩提达摩的禅法思想,对后世尊菩提达摩为初祖的禅宗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借助教法,从理论上体悟佛法的要旨。“行入”,指四类具体的实践,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之行。行入是在“理入”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切实体会解脱道的利益和殊胜。 |
|||
楼宇烈先生曾发文说“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在今天还有其合乎时代的现实意义,可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资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各国人民、政府之间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人人都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若能发扬,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和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山水土石。 |
|||
《中论》第15品的头两颂对自性的意义作了限定。在第2颂中给出了两点定义:①非造作所成;②不观待其他(因和缘)。《佛护释》又补上第三点,“体性无有变异”。故“自性”表示自身就能够存在,而不需依赖其他因缘,也就不是造作而成。变异是存在的异化,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否定,说有自性,自然不能有变异。 |
|||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部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
|||
《妙法莲华经》是如来开权显实的精深言谈,畅显佛法要义,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其中《方便品》、《安乐行品》、《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间菩萨普门品》等四品,是《法严经》中最为重要的四品,它们各自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意义。 |
|||
在巴厘藏《中部 57 經》,佛陀提出了精簡而重要的「四種業」的教導,即指四種不同的業果報應,根據業的善與不善分,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業和不黑不白業。 |
|||
禪宗一法,有時又叫無相法門。 禪宗主張修行要離相,只有離相才能真正與諸佛心心相印,與真理冥符。 禪宗修行的關鍵是「禪宗三無」,即為無念、無相、無住,由《六祖壇經》中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
以下是聖嚴法師在他的「拈花微笑」一書中詳述此公案的內容;比較之下,許多其他的書籍都描寫得很簡單,未能給予讀者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現在分享一下其內容: |
|||
